“戰國,戰國……”
洪武大帝朱元璋喝了一杯美酒,感慨道。
…………
吳起的一生,概括下來就是:大榮大辱大無大有大起大落。
戰國時期數得上名字的學派,他一個人就佔了三家——儒兵法。
論儒家,他的老師是曾子——地位不亞於孔孟的存在,也算是一代宗師。
論兵家,吳起一生大戰七十六次,無一敗績,還差點把秦國滅了國,春秋戰國時代唯一可與他比肩的,只有後來的戰神白起。
論法家,吳起在華夏法學歷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和李悝商鞅韓非子等大佬相提並論。
之所以說吳起是大榮大辱,是因為吳起的一生揹負了太多的非議和誤解。
而究其根由,很可能和他當初在魯國的經歷有關。
吳起出生在衛國的一個富裕家庭中,家境富而不貴,有錢沒門路。
論出身吳起遠不如作為皇帝外甥的梅長蘇。
但這樣的家庭,讓他有機會得到比平民子弟更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天天看著父母操持家業,耳濡目染之間,他也更能理解,個人奮鬥所需的是堅韌。
這種精神品質,在吳起追求人生大道的路上,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對比那些貴族高幹子弟,用後世影視劇裡的話說,就是天然缺乏政治資源,也就是人脈。
此外,他們對於“權力”“權謀”的理解,對比貴族子弟,首先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個問題的存在,很可能就決定了吳起後來的結局。
衛國是殷商後裔,民風富有商業精神,老百姓腦子普遍比較活泛,國家也很富裕,所以比較容易出人才。
但是從政治上來看,這個國家不過就是一個上層早已糜爛不堪的小國,階層固化,統治者毫無進取之心,在“國際”上毫無影響力,根本無法給人才提供發展空間。
以吳起的出身,在這種環境下要想做官肯定是門都沒有。
可少年的吳起,卻不甘心做個富家翁,而是立志要從政。
在求官的過程中,吳起花光了家裡的錢,結果一無所獲,有一次還遭遇了“校園暴力”,被十幾個惡少同學給堵在了半道上。
這種鬥毆是最容易出人命的,吳起手上出了人命,於是他只能跑到臨近的魯國。
這次逃亡,卻意外地讓吳起因禍得福,他先是拜在了曾子門下為徒,後來又娶了齊國大夫田和的女兒為妻。
曾子是儒家大師,而儒家對道德又非常嚴苛,僅從這點上說,我們就可以相信,吳起在衛國時根本不會有那些傳說中的道德汙點。
結果好景不長,吳起很快就和自己的老師鬧翻了,從後面他在兵家和法家上的造詣看,鬧翻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學術分歧。
但曾子給出的理由是,吳起母親死了卻不回去奔喪。
吳起是因為殺了人跑出來的,他能回得去嗎?
吳起在魯國又待了些日子後,齊國大軍準備打魯國。
當時,魯國的情況其實比衛國好不到哪兒去,都是人畜無害的小國,內部也都談不上政治清明。
而齊國在當時是超級大國,所以這場戰爭對魯國來說是滅頂之災。
對於腐爛僵化的系統而言,危機是唯一可能讓他們迴歸正常的東西。
那些靠裙帶關係上來的貴族子弟,誰也不願意去領兵抵抗,因為他們承擔不起戰敗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