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不得不說,劉邦是真的會用人。”
“開國皇帝肯定是會用人的,這沒什麼好說的。”
…………
至於韓信有多厲害?
很簡單,韓信厲害到可以在失去王位和兵權後成功謀反。
淮陰侯韓信到底有多牛呢?且看他的同僚和對手都是怎麼對待他評價他的。
蕭何曾說過:“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史記·淮陰侯列傳》
蕭何認為,韓信是唯一一位可以幫劉邦爭得天下的人,蕭何說這話的背景是推薦韓信出任要職,所以蕭何對韓信的評價有捧的成分在內。
張良:“……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認為,韓信是漢王麾下唯一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將軍。
張良說這話的背景也是要推薦韓信出任要職,故而張良對韓信的評價也有捧的成分在內,但沒有蕭何捧的厲害。
劉邦: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史記·淮陰侯列傳》
高祖曰:“……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認為,他得到韓信的時間太晚了,韓信戰必勝攻必取。劉邦對韓信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韓信的軍事能力,大機率在劉邦之上。
項羽: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說淮陰侯。——《史記·項羽本紀》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羽在龍且被韓信擊殺後,表現出了恐懼,主動派人去說服韓信,欲與韓信聯盟,從而形成漢王劉邦霸王項羽齊王韓信三分天下的局面。
綜合蕭何張良劉邦項羽等人對韓信的看法。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即是劉邦陣營對韓信的評價都很高,項羽陣營中僅有項羽一個認識到了韓信的能耐。
這也能很好地解釋出,為什麼韓信在楚營中難以得到重用,但卻能在漢營中飛黃騰達。
華夏古戰場上,謀略計策就寫在兵書上,為何,有的將領依計行事一敗塗地,有的將領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呢?
實際上,每種計謀都有其適用的戰況,計謀必須符合戰場上的天時地利,否則,使用起來勢必事倍功半,甚至,召來無妄之災。
“背水一戰”是韓信的經典戰術,然而,這種戰術古往今來鮮有名將敢用,當同事們簇擁在韓信身邊問他為何能夠藉此取勝的時候,韓信是這麼解釋的:“當人被逼入絕境之時,求生的慾望會讓人爆發出遠超平時的潛能,藉著這股勁扭轉形勢,擺脫逆境,就能打贏處於劣勢的戰爭。”
韓信的話很有道理,卻隱藏了其中關鍵。
那就是置之死地後有兩種必然結果:一個是“生”,一個是“死”。
對戰爭形勢的判斷,就直接決定了這兩種結局。
若看不透戰場形勢,套用背水戰術,最終難逃死境。
漢高祖三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
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可以說,此時的趙軍佔據有利地形,隨時準備與韓信決戰。
在古代,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
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
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餘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那麼,韓信是如何將戰況導向“生”的呢?我們不妨探究一番。
其一,韓信的對手是趙國大將陳餘,這個傢伙善於正規作戰,對野路子一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