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都妥協了,你一群土著居民還敢反抗?
竟然還敢加入趙國,趙國也有那個膽量接納他們。
這種舉動,這不是挑釁秦昭王是什麼?
而這樣做的後果,無非就是秦軍大舉進攻罷了。
最後倒黴的是誰?
還不是這一群上黨地區的居民。
趙王會不惜一切代價守護他們嗎?
顯然不會。
李世民也很不理解他們這種行為。
李世民看到這裡,忍不住吐槽道:“識時務為俊傑,這個道理難道他們不明白嗎?”
“韓王哪裡有實力和秦國硬碰硬?”
“包括趙國,在秦國面前,雖然有點強大,但那也只是有點罷了。”
“為了一群上黨地區的居民,和強大的秦國結怨,這真的值得嗎?”
“落後就要捱打這個道理,他們不明白嗎?”
“朕在玄武門之變後,朕的大唐還不是太強盛的時候,遭遇到東突厥的進攻,朕是怎麼做的?”
“朕和他們簽訂渭水之盟。”
“這被世人詬病,但他們哪裡知道,當時敵強我弱,若是強行開打,對誰最不利?”
“一時的失敗不算失敗,只要銘記於心,刻苦奮鬥,總有成功的一天。”
“後面朕不是把面子找回來了嗎?不僅把吉利小可汗抓來長安,還讓他給朕跳舞。”
“朕從不在意事情的過程,只在意事情的結果。”
李世民說的沒錯,當時突厥攻至距長安僅四十里的涇陽,京師震動。
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
而對方呢?
兵力非常之多。
雙方是有差距的。
這個時候大唐如果選擇和突厥硬剛,這對大唐是不利的。
於是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突厥兵後來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
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沒有誰是常勝將軍。”
“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成功。”
“若是當時上黨地區的居民明白這一點,不做出投奔趙國惹怒秦昭王的事情,他們也不會落得如此悽慘的地步。”
…………
白起上任怎麼做的?
剛剛接任的白起就是“上任三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