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是由於慈禧奢侈的壽禮,以及混亂的朝廷,導致華夏慘敗。】
【倭國發動對華夏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同治七年,倭國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華夏。】
【明治政府改革軍制,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
【到甲午海戰爆發前,倭國實力非常強大,戰前,倭國還派遣大批奸細,到華夏蒐集軍事情報,繪製詳細的軍用地圖。】
【大清政府對倭國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覺,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指出倭國將為“華夏之患”,倭國侵犯琉球事件平息後,大清政府加強海防建設,以京師門戶北洋為設防重點,主要防禦物件為倭國。】
【到甲午海戰前,北洋艦隊有三大分部,然而大清政府政治腐敗,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初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八十多萬人,但體制不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
【後來,倭國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華夏境內意見不同。】
【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然而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儲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慈禧太后有多離譜?在戰爭爆發之前,她依舊沒有考慮華夏領土安全,反而是惦記著自己的六十大壽。】
【而這般的結果就是,在這場海戰中,華夏慘敗。】
【早在倭國佔領遼東半島後,大清朝廷便開始透過外交途徑向倭國請和。】
【威海衛失陷後,大清朝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倭國議和。】
【最終,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甲午海戰結束。】
【倭國未經直隸平原決戰便達到了預期的侵略華夏的目的。】
【最可笑的是,大清自詡泱泱大國,主動屈辱求和,而實力微弱的琉球軍民在劉永福等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抵抗倭寇割佔琉球,使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這次失敗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倭國既佔琉球,又獲二億多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民族危機愈益深重。】
【這一次失利,大清朝廷將華夏領土拱手相讓給倭國。】
【這麼多麼的恥辱。】
【曾經那個天朝上國早已經不見,曾經那個弱小的倭國卻騎到華夏的脖子上,耀武揚威。】
【這還只是慈禧這個老妖婆的一生中一個汙點而已,她的離譜操作還遠遠不止。】
大唐太極殿上。
“倭國?”
“後世倭國竟然如此強大?”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這裡,忍不住疑惑道。
畢竟倭國他也是知道的。
就是東方的一個小國,多次派遣使者前來大唐學習。
實力更是弱小。
而到了後世,為何會強大起來,還侵犯了華夏大地。
這讓李世民很不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