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萬萬不敢!”
黃子澄是個聰明人,立馬跪下表示自己絕無這個意思。
“愛卿請起吧,朕並不怪罪你。”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為了大明能有一個更加光榮的未來,朕應該如何做?”
“陛下。”
齊泰上前,拱手而禮,說道:“晉國時期的八王之亂和西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一樣,都是諸侯國鬧出的禍亂天下的事情。”
“陛下需要防範於未然,黃子澄說的對,我大明如今的幾位王爺,實力可不容小視。”
“華夏曆朝歷代以來,新帝登基,最重要的就是鞏固自己的權威,消滅一切現實危險和暗中可能存在的危險。”
“陛下,你的幾位叔叔現在沒有反意,但是時間一長呢?誰又說得清楚。”
“如今,開國武臣都被先皇殺光,能夠對陛下的皇位造成威脅的,就是我大明這些手握重兵的諸叔父親王。”
“而先皇曾經也講過,為防止朝中奸臣佞臣圖謀不軌,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先皇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這名正言順的機會,陛下可不要錯過。”
“漢景帝劉啟為何能如此之快平定七王之亂呢?那正是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趁著藩王們沒有察覺時,就做了充分的準備。”
“眼下陛下也可以效仿劉啟,打諸親王一個措手不及。”
“否則,等到陛下您的叔父們做大做強後,想要再動他們,可就太難了。”
聞言,朱允炆點了點頭。
心想齊泰說得倒是不錯。
朱允炆問道:“兩位愛卿都言之有理,但是削藩一事,可不是什麼小事,朕的幾位叔叔,一個比一個精明,朕想要削藩,從哪個叔叔開始才好?”
齊泰回答道:“陛下,既然是削藩,那麼必須有重點,在臣看來,燕王朱棣實力最強,且燕王天生聰穎,善於隱忍,若讓他成長起來,實屬我大明中央朝廷之禍害,臣建議先動燕王。”
“嗯,有道理,還有人要說的嗎?”
時戶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請示,說道:“陛下,臣與齊泰的想法一致,燕王所處北平,發展迅速,實力最為強大,應先動燕王為最好。”
“在臣看來,改燕王封地於南昌,吞了他的兵力,才是最好的選擇。”
兩人說的有理有據,讓建文帝朱允炆差點點頭同意。
但黃子澄反對。
黃子澄上前道:“陛下,萬萬不可!”
“這種方法太過於激進,取不得,漢武帝劉徹當年削藩時,也是推行了推恩令,慢慢開始削弱藩王實力的。”
“如此燕王鎮守北疆,多次擊退北方的遊牧民族,沒能讓他們南下侵擾我中原大地,這是大功勞。”
“燕王有功無過,若是先向他動手,恐怕會遭到強烈的反對。”
“為了爭取滿朝文武支援,以及順應百姓的意願,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才對。”
“嗯!說得在理。”
朱允炆一聽,非常的贊同,當即就採取了黃子澄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