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那就只能開源了啊,但開源怎麼開才好?和珅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於是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和珅創造性地搞出了“議罪銀”這麼一個制度。】
【議罪銀製度其實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它就是各個朝代都存在的“罰俸”,透過扣除官員幾個月的俸祿,來處罰一些犯輕微過錯的官員,這也是華夏幾千年來官場的一種常用手段。】
【這種手段歷朝歷代皆有引用,卻都沒有將它程式化成一種制度,到了乾隆時期,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和珅大權在握後,他很快發現了這是個斂財的好辦法。】
【罰俸的決定權在吏部,款項由戶部承追,銀兩也交給國庫,過程公開透明,而議罪銀製度並非國家定製,故可以繞開吏部戶部,由軍機處負責,不納入國家財政,而是歸入皇帝的小金庫,並且過程及數額都可以不公開。】
【因此,在和珅的建議下,皇帝批准將議罪銀製度化,並且將罰銀的範圍大大擴充套件,從財政虧空之類的重大錯誤到在奏摺中寫錯幾個字,都可以一罰了之。】
【歷朝歷代的官員生怕犯錯,因為被罰了月俸是小事,丟官坐牢才是大事。】
【然而乾隆帝時期的官員就不怕犯錯,因為有議罪銀製度的存在,根據官員犯罪情節的輕重以多少不一的銀子來免除一定的刑罰,對於那些貪官汙吏來說,簡直如同天堂。】
【這些官員失職後,立馬就主動上交銀兩,用來抵消自己的處罰,一時間,朝廷大臣紛紛效仿。】
【在乾隆看來,議罪銀製度是自己給那些犯的過錯並不是很大的官員一次機會,看起來似乎於國體無損,既沒有增加百姓的負擔,又寬綽了皇帝的手頭,還警戒了不法的官員,真是一舉多得。】
【而事實上,這卻是一項後果極為嚴重的惡政。】
【議罪銀製度的存在,無疑是乾隆給那些貪官汙吏們一個免死金牌,讓他們更有膽量更有底氣幹一些“法理難容”的罪行。】
【乾隆帝想透過議罪銀來略施薄懲,讓官員長點記性,實際上只會讓官員更加變本加厲地瘋狂搜刮民脂民膏,最終倒黴的只能是大清的普通百姓。】
【議罪銀製度,是腐敗合法化之典範,最廣大權貴之祈盼,王朝敗亡的必由之路。】
【如果不是後來英軍用艦船利炮開啟大清國門,大清被迫開放通商口岸,使財政早已枯竭的滿清獲得收入,恐怕清早亡了。】
【雅片戰爭(防遮蔽)開啟了華夏民族的百年恥辱,卻挽救了滿清危亡。】
【這還真是莫大的諷刺。】
【而和珅本人呢?他貪汙了多少?貪汙了近三千萬兩白銀。】
【這是個什麼概念?這足足相當於清朝半年左右的國庫收入了。】
【當然,後世記載中的那些和珅傾吞十多億白銀的記錄,純屬胡謅。】
【和珅這樣的貪官一味的專橫跋扈,幾乎不把嘉慶帝放在眼裡,只能用愚蠢來形容!】
【和坤聰明有才,但此“才”為“財“施展,沒用在國計民生上,而一生在“錢”套與“權”套里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縱橫馳騁,終至身敗名裂,最後被嘉慶賜死,可悲可嘆!玩弄權術,糟蹋人民。】
【他對乾隆一朝的政局黑暗官場腐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清朝覆亡頹勢已無可挽回。】
【也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苦心經營的大清,最終在乾隆和部下和珅的手中化為了泡影】
影片戛然而止,和珅看到這裡,差點嚇尿。
貪汙了大清半年的國庫總收入?
被嘉慶帝賜死?
這都是真的嗎?
和珅雙腿直打顫。
他就是小時候窮怕了,所以這才起了貪念。
“不行!我還不能想死。”
“嘉慶帝!他竟然賜死了我!”
“我不甘心!”
“不對,我和珅還有皇上給我兜底,有皇上在,誰也動不了我。”
和珅看向一旁的乾隆帝,似乎是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可他不知道的是。
他眼裡所謂的救命稻草,不過也只是泥菩薩過河而已。
他和珅和乾隆帝的一系列舉措,使華夏發展停滯甚至倒退幾十年,就要接受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