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宮是窩闊臺在位時修築的宮城,蒙古語名“土門阿姆古朗圖斡耳朵”,是由漢人工匠修建而成的,飛簷畫角的宮殿建築樣式。
其中,又有許多來自各國的工匠佈置的裝飾。如蒙哥在位時,來自巴黎的工匠威廉便在大門處製作了一棵銀樹,在銀樹的根部又鑄了四隻銀獅子,每隻獅子嘴裡還能噴出馬奶。
出了萬安宮,可看到許多的宅邸、蒙古包。
更多的是佛寺、道觀、清真寺、基督堂等等宗教建築,白色的高塔與青色的屋瓦混雜在一起。
這種像是把戰利品簡單堆積在一起的、大雜燴般的城池,初看會給人一種混亂無序之感。
但看久了,又能從中看出一種相得益彰的美感來。
這裡聚集了無數透過殺戮而搶奪來的財物、文化,但在數十年裡還是逐漸融合成了一種文明。
因為懶得管而形成的包容的文明。
這裡是哈拉和林,它也有它獨特的美,但它似乎已過了它最繁盛的時期,即將走向衰落。
直到,有一個聲音在此響起——
“入城!”
有人大聲喝令,因第一次見到這座城池而激動萬分。
這已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
月光鋪灑在廣袤的草原上,一支騎兵踏破了草原的寧靜,襲捲向哈拉和林。
奔騰的馬蹄聲近了,能看到一杆軍旗上大書著“唐”字。
時間彷彿回到了唐貞觀四年李靖滅東突厥。
唐時曾設定於此的安北都護府、瀚海都護府,如今像是續上了歷史的程序。
“砰、砰、砰……”
越來越多的蒙軍倒下,“張”字將旗也出現在了哈拉和林城外。
張珏手持大斧,策馬而上,將一根還插在城門處的敵旗噼倒。
“蒙古大汗已經投降,還敢抵抗者殺無赦!”
根據蒙軍的情報,如今張珏的主力應該還離哈拉和林城很遠,因此,海都親率大軍往西南方去迎擊進逼得越來越近的楊奔。
但張珏自出戰開始就沒有跟著主力緩緩進軍,他只帶了三千騎兵千里奔襲;而楊奔才是率其主力牽制海都的那一部人。
留守哈拉和林的是海都的長子察八兒,他被打得措手不及,倉皇間組織蒙軍抵抗,卻已來不及了。
張珏計程車卒中既有漢軍,也吸納了一部分從忽必烈軍中俘虜來的蒙古人,有的用火銃,有的用弓箭,無情地收割著守軍的性命。
這是一支專為遠征而訓練的兵馬,經過八年淬練,人人兇悍。
且有不少人的家鄉本就在漠北,更是對攻回哈拉和林有種狂熱。
唐軍就這般,以不可擋之勢直殺進哈拉和林城中,衝向萬安宮。
天明時。
“投降了!”
“投降了……”
萬安宮前的白纛倒下,察八兒放棄了抵抗,領著諸王走到了萬安宮前的大銀樹處,對著張珏緩緩拜倒。
他們以為,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大蒙古國的兵馬恢復了過去的一半戰力就能輕易擊敗漢人。
如今卻發現,同樣經過了這數年,唐軍卻強大了許多倍。
從國力、將士、武器、裝備、戰略等等,唐軍已全方位地勝出了許多,甚至連地形都瞭如指掌,取勝已沒有了懸念。
唐軍以三千人殺敵五千餘人,俘虜三萬留守蒙軍,繳獲牛羊三十萬頭,並擒獲海都之妻迭連臣同,以及海都的七個兒子。
~~
“這就是哈拉和林!”
史炤按著刀大步走過萬安宮,收繳著俘虜們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