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以前一樣,君臣兩人相對而坐,只不過人還是那個人,但一切都已經變了。
親自為白起斟了一杯酒,秦昭襄王開口說道。
“看氣色,武安君好多了。”
“王上今天,是送行酒?”
“是走是留,皆看武安君心意。”
因為邯鄲之戰的大敗,秦昭襄王強令白起三日內率軍出征,這一次他沒有再給白起推諉的機會。
對此,白起面無表情的說道。
“王上儘可放心,趙魏楚三國,目前國力不濟,成不了大事。”
“只要我守住河東,三國見無功,便自散而去了。”
然而對於白起的回答,秦昭襄王卻並不滿意,邯鄲大敗,在秦昭襄王的心裡,已經認定了是白起的責任。
若白起肯聽從王命,一開始就率軍出征,邯鄲也不至於大敗。
所以,秦昭襄王冷冷的問道。
“武安君究竟為何要如此?”
這個問題白起想了很久,如今也有了答案,眼中滿是複雜之色的看向秦昭襄王道。
“因為王上讓白起心寒。”
“長平之戰你怪寡人?”
彷彿早就料到白起會這麼說,秦昭襄王面不改色的追問道。
“長平一戰,白起知道我王不能下詔,白起也毫無怨言。”
“末將一生殺人百萬,也不怕再多上這四十萬條性命。”
“何況,白起深知,此乃我秦國定天下之大策,可臣萬萬沒有想到,我王對白起竟無一點體恤之情。”
“一紙王詔,讓白起心悲。”
“一時間,白起竟不知為何人而戰,為何君之臣。”
“一時間,我王令白起置身於不仁不信,無情無義的境地。”
“白起不明白,他到底犯了什麼錯,我王要如此待他。”
邯鄲之戰大敗,秦昭襄王為了穩住局面,將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降卒的事情,全部都推到了白起的頭上。
不止如此,在秦昭襄王的王詔之上,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竟然成了抗旨之為。
秦昭襄王命白起不得殺降,白起抗旨,這才導致了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降卒被坑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