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心裡是想罵人的。
不過表面上,他又十分的平靜。
那李恪的人想要禍水東引,可那也得看太子李承乾是不是樂意讓他引了。
如果太子李承乾執意想去河南道賑災,那最後還是李恪跟太子爭,至於長安城這邊嘛,還是他來做。
所以,這些人這樣說著的時候,李泰並沒有表態。
而太子李承乾,似乎執意去河南道,所以仍舊堅持。
李恪看到這種情況之後,就暗罵了一句,河南道的賑災,才是最重要的,他有點看不上長安城的賑災,如今太子要爭,那他也就只能繼續爭下去了。
很快,雙方的人就在大殿上爭吵了起來,整個大殿頓時有點鬧騰。
李世民愣了,他本以為去賑災這事,大家都不怎麼想去,想去的,可能也就太子李承乾一個人罷了,可不曾想到,今天卻一下子多了這麼多人出來。
不僅太子李承乾想去賑災,就連李恪和李泰兩個人也想去,當然,李泰耍了一下滑頭,想在長安城賑災,不過不管他們想去那個地方,這都是出了李世民意外的。
不過,李世民只稍作考慮了一下,就明白怎麼回事了,定是李泰和李恪聽聞李承乾想去賑災後,他們也要爭奪這個功勞,以此來獲取自己的恩寵。
這在李世民看來沒有什麼。
只是讓他有點為難,三個人都想賑災,讓誰去比較合適,長安城這邊的好說一點,有他李世民坐鎮長安城,隨便找個人都能夠解決那些遷徙來的難民。
難的是河南道的災情誰去解決,太子,還是李恪?
這兩個人若論能力的話,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不錯的,要他們去解決事情,興許也都能夠做好。
能力如果不去考慮的話,那李世民就要考慮一些其他的東西了,如果李恪做成了此事,那他的威望可能會更高,一旦他擁有了更多的民心,那他想要造反的心是不是會更強烈一些?
他李世民並無廢儲之心,按理說是應該給太子更多的寵信,讓他有更多的威望的。
可李世民從玄武門之變中走出來,很清楚儲君權力和威望大了之後,是可以威脅到他這個天子的位置的,如此,他也不希望太子太過強大。
都不希望強大,那事情就不好辦了。
看著朝堂上兩撥人馬這般爭吵個不休,李世民感覺有點頭大,但這件事情,他又必須做出一個決斷才行。
而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突然站了出來,道:“聖上,不管是太子殿下,還是蜀王殿下他們,離開長安城去外面賑災,都是不妥的,特別是太子殿下,更不能夠隨意離開,所以臣覺得,可以讓杜正倫負責此事。”
杜正倫是晉王李治的人,其他三個皇子爭的不可開交,但卻把晉王李治給忘了,李治背後有長孫無忌這個老狐狸,如此面對這件事情,他們又怎麼可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