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斷。
對於太原城內的百姓們來說,這三天極其的漫長。
和談的訊息已經盡人所知,楊默的名聲也慢慢的從最高峰緩緩下落。
但總體而言,相對於以前,太原各界對他的評價已經迴歸到了正面。
雖然不能親自跑到城樓上去看一看外面的敵軍。
但不少人還是從民工們往城樓上運的滾木等防守物資的減少,猜測出和談基本是板上釘釘子的事了。
有一些訊息靈通的更是從從軍的表兄堂弟嘴裡得出,黃巾軍已經有小股軍隊撤軍的訊息。
這種訊息一傳出,百姓們很高興。
但原本暗地裡已經著手把家產往外地運的世家鄉紳們卻有些不開心。
甚至還有人跑到李建成那裡建議,不能就這麼算了。
等張角進來的時候,一定要把他扣下,斷不能就這麼放過黃巾軍。
李建成恨不得一嘴巴把他們扇出去,但礙於正是這幫人,這三天裡一直在城內營造他的光輝形象。
把能夠退兵的功勞放在了他身上,因此李建成也只能笑臉接待,好言把他們哄走。
這三天裡,李建成也在慢慢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這場戰爭,似乎沒辦法按照他預設的劇本來演了。
不管是事態的發展,還是嚴世藩建議和談的態度。
都預示著,他不能再實施之前,趁著黃巾軍山窮水盡,被迫撤軍時痛打落水狗。
晚上覆盤的時候,李建成看著沙盤,聽著馮立的總結。
他隱隱有一種自己被嚴世藩耍了的感覺。
這讓他很是惱火,但更惱火的是,他還沒有辦法發洩出來。
馮立也看出自己這位世子的心情十分不美麗,在適當的時候輕聲進言:“世子,就算沒有大破敵軍,但不費一兵一卒,便解了太原之困,也是曠古未有的大功了。”
他是一個謹慎少言的人,又從小和李建成長大,對於李建成,馮立很少拍馬屁。
這一句半真半假,寬慰的話,讓李建成原本很是糟糕的心情稍微有了好轉。
洛陽的李淵也給他來信了,態度和馮立一樣。
高度誇讚了他的功勞。
甚至用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上將之為。
道理李建成都懂,但唯有他清楚,這個不戰而屈人之兵在他這裡有多大的水分。
甚至有的時候,他都有一種感覺:這場戰爭自己壓根就不是對戰的一方。
交戰的雙方是長安的嚴世藩、濟州的朱元璋,多方勢力在暗中互相角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