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好的問題是:“時代發展,陰陽五行對中醫還有沒有作用,是否應該廢棄掉,試論述。”
宋清哈聽了鄭好問題呆了呆,想了片刻,才回答說:“時代雖然發展,但陰陽五行對中醫依然有作用。絕不應該廢棄掉。”
接下來他卻不知怎麼回答了。沉默良久。觀看比賽的學生髮出“嗡嗡”議論聲。
主持人李校長說:“宋清哈,你難道不知道陰陽五行作用嗎?”
顯然主持人利用自己職務作弊。李校長這句話點醒宋清哈。
他恍然大悟說:“陰陽五行是一種辯證法,掌握陰陽五行有利於開拓診斷治療的思路,有利於提高中醫診療水平。
比如陰陽,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用陰陽去劃分,當然包括人的疾病。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系列的生剋制化,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因為與五行存在某種相似性,就把心歸為火、肝歸為木、脾歸為土、腎歸為水、肺歸為金。
雖然時代發展,但是古人提出的陰陽五行依然有效的指導著當代中醫的診斷治療,不應該被廢棄。”
王鳳駿聽完宋清哈的回答點點頭,說:“宋清哈同學作為一位僅僅是學完中醫書本知識,還沒有接觸臨床的學生,這個問題能夠回答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接下來,請這位鄭好同學告訴我們,你對這道題的理解吧!”
鄭好點點頭說:“好的,我是這樣理解的,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在中醫沒有突破原有的框架,出現新的理論之前,陰陽五行始終是指導中醫診療的重要理論,不可廢棄。
陰陽五行是中醫的綱領和方法,或者說是構成中醫的框架。
陰陽五行被算命郎中奉為理論,造成後世誤解甚多。其實最早的陰陽指的是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逐漸引申發展到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動為陽靜為陰……。
進而古人認為一切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世界一切事物都可用陰陽進行分析。
陰陽學說用到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時,當一個人表現為亢奮的、熱的症狀時就可以稱為陽,表現為沉靜、寒的症狀時候就稱為陰。
中醫認為陰陽平衡的人,就是健康的正常人,陰陽失衡便是病態。
因此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就是調整陰陽,“損其有餘,補其不足”,恢復陰陽平衡,病就治好了。
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可是中醫治病的總綱。
明代張景嶽說,“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又說“命系,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同時代的張介賓也說,“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者,惟陰陽而已”。
有的說得更明白:“良醫之救人,不過能辨明此陰陽而已;庸醫之殺人,不過錯認陰陽而已”。
日照胸前暖(陽),風吹背後寒(陰”,千萬不要認為陰陽捉摸不著,太玄,不科學。其實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陰和陽的關係大致體現了現代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法則。
中醫望聞問切獲得的大量人體生理和病理資訊。最後都可以歸納成陰陽兩個簡單變數。
陰陽是綱,是原則。而僅有原則,沒有具體的操作辦法還是不能治病的。
而五行就是這樣的辦法。五行最初來自五材,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材料。到了先秦時代,概念有了質的發展。
具體說來,水有“潤下”屬性引申為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靜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屬於水。
火的特性“炎上”,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升騰,昌茂繁盛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屬於火。
木的特性“曲直”具有生長,生髮條達,舒暢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現象,均可屬於木。
凡具有肅殺,潛降,收斂,清潔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可歸屬於金。
土的特性“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現象,均可歸屬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