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大兄的兒子,志貴年紀輕輕便被中大兄的支持者們推舉上來。
那些人中,真正死心塌地忠於中大兄的只有少部分人,大多數人都是將志貴當做一面旗幟,利用他來滿足自己的私利。
最開始的時間裡,志貴只能如提線木偶一樣被人操弄。
但僅僅過了半年,他便憑藉著左右制衡之術,漸漸建立了自己的班底,有了一定的發言權。
又過了一年,他完全將這股勢力控制在手中,又憑藉著敏銳的判斷,以“推翻大海人,與唐軍議和”為口號,在唐軍攻擊倭國時,趁機發展壯大。
他見識長遠,又善於隱忍,早就看出唐軍打算滅掉倭國,故而從未想過與唐軍議和。
他也深知僅憑自己一人之力,無法對抗唐軍兩路夾擊,很早便有聯合大海人一同對付唐軍的打算。
不過他很有耐心,當己方勢力不如大海人時,並未急著與大海人結盟。
直到他的勢力超過大海人後,他力排眾議,派人去主動找大海人結盟。
大海人雖不情願,在此般局勢逼迫下,也只能同意了志貴的結盟。
蘇定方和裴行儉得知兩方結盟後,將訊息傳回長安。
武承嗣召集諸將商議,就在商議之時,蘇定方又派人送來一封公文,武承嗣看後喜形於色。
原來蘇定方手下郎將郭元振提出一個建議,蘇定方覺得可行,便派人將他的建議送了過來。
武承嗣與李勣、程務挺等將商議後,都覺可行,便同意了這個計劃。
半個月後,唐軍南北兩軍出現變化,蘇定方的南軍突然按兵不動,休養生息,打擊境內反抗力量。
裴行儉則驟然對志貴發起狂風暴雨般的猛攻。
這頓時讓大海人看到了機會,他並不笨,也看得出唐軍故意如此,想讓他們聯盟出現裂痕。
但大海人卻另有盤算。
志貴的勢力已經超過自己,而且還在不斷壯大。如此發展下去,就算他們聯合擊退了唐軍,他也註定被志貴消滅。
他行事一向狠辣,想清楚中間厲害關係後,摒棄盟約,向志貴發起猛烈的進攻。
志貴一方受兩面夾擊,戰況頓時陷入不利,他心中恨極了大海人,卻也無可奈何。
戰況持續進行,大海人雖然實力沒有變得更強,但志貴受到重創,實力已遠不如他。
這時,大海人便向志貴派出了使者,希望兩方再次結盟,共抗唐軍。
志貴一怒之下,下令將使者處斬,其時裴行儉已多次派倭國降將來找志貴,希望他投降唐朝。
志貴心知倭國已無力迴天,答應了投降,裴行儉大軍開始對大海人猛攻,此時休整之後的蘇定方大軍也再次發起猛烈進攻。
五月,蘇定方終於攻下了倭國首都近江。
幾天後裴行儉的大軍也到了近江,兩人成功會師,唐朝的滅倭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朝廷經過一番討論,在倭國設立瀛東都護府,由武承嗣表舉的王方翼擔任都護。
這場戰爭不僅讓唐朝在東面的敵人基本掃除,也讓武承嗣與武媚的關係得到緩和,兩人逐漸形成默契。
武承嗣不插手任何政務上的事,武媚在軍務上也很少再幹預,一心放在經營洛陽上面。
不過這場戰爭也並非全是好訊息,在擊敗倭國後,一名自稱武三思的人求見裴行儉,經裴行儉確認後,確是武三思本人。
裴行儉並不知武承嗣心思,命人將武三思送到了洛陽。
武媚見到武三思後,雖惱他當初進讒言陷害武承嗣,但畢竟是自家親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