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日本人的野心遠比馬崢想象的還要大,他們不單單想要得到中國這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們還想得到蘇聯西伯利亞以東的所有地盤。
隨意儘管馬崢所部在關內鬧騰的很厲害,甚至於一度打到了綏東大草原,但是關東軍依然沒有入關作戰的意思。即便是派兵入關也不過是一兩個師團而已,對戰局沒有太大的改變。
現在六年過去了,馬崢麾下的兵力也由剛開始的百十多人,發展到現在的八十多萬。隨著實力的不斷膨脹,馬崢對於關內的日軍已經看不上了,尤其直接處於馬崢所部槍口下的華北方面軍。
要說馬崢所部有沒有全殲華北方面軍的實力,如果要馬崢自己說,那肯定是有的。要知道現在塞北兵團所有作戰部隊加起來不下八十萬,其中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五萬餘人,其他技術兵種十幾萬人,幾乎囊括了當下所有的技術兵種。
尤其是在航空兵以及裝甲兵和炮兵方面,馬崢所部一點都不比日軍差,甚至於還要強一些。因為來自後世的馬崢深知這些技術兵種對於戰局的影響,因此部隊建立之初就有自己的炮兵和特種部隊。
而華北方面軍有什麼?雖說岡村寧次對外宣稱由五十萬大軍,但是真正的日軍滿打滿算也就二十七八萬,剩下的全都是濫竽充數的偽軍和地方警察,這些人的戰鬥力要多爛有多爛,根本就不堪大用。
再說那小三十萬日軍,不要拿現在的日軍和37年時候的日軍相比,現在的日軍早就是精銳盡失。尤其是華北戰場上的日軍新兵,大多數都是經過小半年的訓練就倉促的被派上了戰場,其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未必就能比得上馬崢所部的新兵。
所以現在馬崢所部真要是鐵了心滅掉華北方面軍的話,其實問題不大,頂多也就傷亡大一些而已。但是傷亡這種事情,對於馬崢這樣一個領兵大將來說根本就算不得什麼。
古語云,慈不掌兵,既然掌了兵,那就不要為傷亡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馬崢之所以沒有徹底對華北方面軍進行最後一戰,那是因為馬崢覺得留著這支日軍還有用,不然就憑華北方面軍那十來個師團怎麼可能是塞北兵團的對手。
說留下華北方面軍還有用,也許很多人不是很瞭解,很多人認為既然是抗日嗎,哪還有留著日本人不打的道理。
事實上留下日軍還真的有大用,想想,要是現在馬崢所部集中力量將華北方面軍全殲了,那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也許老百姓會載歌載舞,會大肆慶祝,甚至於會將馬崢視為中國最歷害功勞最大的抗日英雄。但是日本人又會怎麼想,國民政府會怎麼想?
日本人肯定是對馬崢恨之入骨,這倒沒什麼,反正雙方的關係已經成了這樣,馬崢還真不怕日本人恨他。
他是擔心日本人會採取一些特別的行動,如果馬崢將華北方面軍全殲了,日本人有兩個辦法,第一就是集中火力對付中國,不單單關東軍會入關,另外準備南下對付美英等國的部隊也會全部調集到中國戰場。
第二個做法就是從中國戰場撤兵,除了關東軍之外。所有侵華日軍都會撤回日本國內,戰局將會恢復到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的樣子。
這兩種做法都不是馬崢想要看到的,第一種就不用說了,日本要是拼了命要與中國死磕到底,要是沒有美英等國的幫忙,中國能不能堅持下去還是一個未知數。
要是日本人捨得一些利益與美蘇英單獨媾和,那麼中國的處境可就麻煩了,雖然不一定就一定會戰敗,但是想在45年之前結速戰爭那是痴心妄想。
第二種可能對於馬崢來說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戰局雖然恢復到了37年之前的樣子,但是和平對於中國來說依然很遙遠。此時的中國有兩種矛盾主導著中國的政治走向,即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民族矛盾就是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之間的矛盾,階級矛盾就是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就現在而言是民族矛盾佔了上風,所以階級矛盾稍有緩和,國共雙方攜手抗日,槍口也一致對外。
但是如果日本從中國撤兵的話,那麼民族矛盾就會成為次要矛盾,階級矛盾將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內戰將會再次爆發。
所以必須要留著華北方面軍,只有留著他們才能讓整個世界局勢大亂,馬崢才會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