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27章 明朝的糧食產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7章 明朝的糧食產量 (2 / 2)

到了一處玉米地,悶蛋道:“這是餓的地。”

“爺想不想解手?餓在外頭等爺。”

孫一還以為什麼事呢,原來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孫一正有此意,便鑽進玉米地贊助悶蛋一泡上好的有機肥。

同時孫一心裡感慨,這恐怕是自己穿越四百年回到明朝做的第一件有意義的事。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中國糧食產量資料

1、根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吳慧著),中國的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稻、麥,由於一兩千年來它們的遺傳基因未得根本性的改變,所以小麥的產量一直保持在每畝100200斤,水稻在每畝200400斤。

2、《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引用國民政府農林部統計手冊資料,列明民國糧食畝產1936年最高,稻355斤,麥151斤,玉米194斤。

3、中國統計局2015年全國平均畝產

玉米:786斤

稻穀:919斤

小麥:719斤

豆類:239斤

4、2016年代一般畝產,均為乾燥原糧

小麥:500700斤

青稞:25300斤

莜麥:150200斤

蕎麥:50100斤(可憐的蕎麥,都長在偏遠貧瘠地區,粗放管理)

大麥:530斤(多用作釀酒和飼料)

水稻:7001000斤

穀子:600800斤

高粱:700900斤

糜子:400440斤

玉米:700900斤。

豌豆:150250斤

白薯:11001500斤(中國標準將白薯折成原糧,按1/5計算)

5、部分文獻摘錄:

明《河間志》卷三記載:“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

清乾隆《白水縣誌》載:“麥田每一畝上腴之地,豐年可收一石,次者七八斗,最小山麓磽确之地,及山上壘石包土,層級梯橙之田,俱收不及三四鬥。”

民國《渭南縣誌》載:民國24年(1935,全縣種植57.5萬畝小麥,平均畝產44公斤。

民國《華縣誌》載:民國28年(1939,全縣種植小麥24.3萬畝,畝產17.35公斤。

民國山東桓臺縣,《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雲:

“小麥在農產中最為重視,水澆地年種二季,即每年必種麥。農家一年之計全在小麥,以麥換高粱為食,換人糞黃豆為肥料。澆水施肥,不惜工資,種植得法,無不收成。麥收則無凶年。水澆地每畝收量,至少一百六七十斤,有收至四百斤者。視肥料之多寡,地土之高下而異。非水澆地每畝收量百餘斤,茲按每畝二百斤計,總產量達七千三百餘萬斤。十分之八輸於濟南,計五千八百九十餘萬斤。”

“水澆地種麥施肥二次,有三次者,高粱、穀子有施肥二次者。麥一畝普通用豆餅百斤,人糞百餘斤至數百斤,更有較此加倍者。高粱、穀子用肥料較少。濟南人糞以此邑為最大銷場。豆餅及黃豆之輸入,年達巨數。”

明末清初桐鄉張履祥《補農書》:“田極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間有之。大允共三石為常耳。”

清前期《彭縣縣誌》:“畝產米一石二斗為上,一石為中,八九鬥為下。”

民國《館陶縣誌》載:“包穀,上等地畝產130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