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電學原理,電容兩極之間的距離越小電容量越大。為了得到儘可能小的距離,孫一採用了漆作為極間的絕緣體,在一面銅箔上薄薄地塗一層大漆,再緊緊地把另一面銅箔壓上去。
巨大的電容橫亙在電池陣列和焊接工件之間,把二者隔絕開。對於電容的原理,孫一隻簡單的打了個比方,電容就是一種電池,先充電,後放電。所以工匠們自然地把電容想象成了一種容器,倒進去多少電,就會流出來多少電。
點焊的效果很優異,點焊的消耗很嚇人——寶貴的鐵罐電池經不起多少次點焊就會被榨光電量。
如今孫一要把螺紋擴充套件到釘子上,就得先有釘子。
把鐵針的半成品——鐵絲截斷成兩寸長,一頭磨尖,一頭用大錘砸出鐵帽,再把半成品放在鍋裡象鐵針一樣的針,變硬之後就就成了鐵釘。
只不過手工磨製鐵釘的尖,實在是費時費力。
下一步,把鐵釘變成螺絲釘,孫一和鐵匠們都卡殼了。
無論是在鐵釘的成品狀態,還是半成品狀態,都沒辦法在鐵釘上攻出螺紋。
別說螺紋,就是螺絲釘的帽子上那一道必不可少的凹槽,他們都加工不出來。
還是老問題,明朝的鐵雜質太多導致太脆,做不出這麼精細的東西。
優質的鐵孫一倒是有一些,就是捨不得用來做螺絲釘。
那是孫一安排小石榴照看的兩個電解罐子的產品。一個鐵罐的產品是電解銅,一個鐵罐的產品是電解鐵。
電解銅和電解鐵的純度都在99 . 9 % 以上,為了和鐵匠們口中的精鐵、精銅區分開,孫一稱之為純鐵和純銅。
孫一的純鐵極軟,攻出螺紋絲毫沒有壓力,但是孫一的純鐵太寶貴了,全世界才這麼二斤多點,要說貴如黃金都委屈了這二斤純鐵。
孫一僅僅摳摳索索地發給二位鐵匠一點點純鐵,讓他們加熱之後打製成薄薄的鐵箔裁成細條。
鐵箔細條和銅箔細條壓在一起,用點焊的辦法多點焊接在一起,孫一就得到了幾個銅鐵雙金屬片溫度計。
這些雙金屬片溫度計孫一發給了熬硝的藥廠一個,藥廠需要掌握水溫;釀硝的胡閭和糜子大姐各一個,他們需要掌握硝化菌的適宜溫度;神農苑負責農業的五穀廳一個,孫一要求他們現在就開始記錄每天的氣溫和晴雨,同莊稼的生長結合起來編制農曆,簡單地說就是說狼山川這地方什麼時間種植什麼東西什麼時間收穫等等等等。
用這麼寶貴的純鐵做螺絲釘,孫一表示門兒都沒有。
用粗銅絲做銅螺絲釘倒是很容易,可惜銅太軟沒什麼卵用。
最後三人商量來商量去,決定只能採用銅質的粗螺栓和螺母:先在“水箱”的活塞和壓片上鑽孔,穿過螺栓再帶緊螺母。
孫一長嘆一聲,鐵木看來還是停留在銅器時代,離鐵器時代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