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智遠在前,兩名金國探馬一前一後,三匹馬魚貫而入山谷。
最前面的武智遠剛剛跑過一顆巨石,石頭後面呼的站起一名斥候,手持三眼銃對準隨後的兩名金國探馬。
前面的探馬毫不畏懼,催馬揚刀直奔斥候而來。
後面的探馬勒住馬韁,張弓就是一箭。
這麼遠的距離,箭矢就是能夠到也沒什麼威力。斥候根本不予理會,死死地盯住前面趕來送死的愛新騎兵。
兩百尺,一百尺,七十尺,五十尺,愛新騎兵的眉毛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十尺,斥候發現愛新金國騎兵高舉的馬刀刀刃上被磕掉了一個明顯的豁口……
斥候堅決地按下電門。
“轟!”
愛新國騎兵穿過一團硝煙,連人帶馬載倒在地。
“噗”
一支箭矢沒入斥候前胸。
斥候不解地看一眼插在胸前的箭矢,再抬眼看看射箭的愛新國探馬,這距離明明有四百尺,怎麼可能?
就在射箭探馬發出第二箭的時候,一左一右殺出兩匹戰馬。
馬上兩名斥候緊貼馬身,順著馬肚子伸出兩隻黑洞洞的銃管。
射箭探馬毫不猶豫,撥馬回頭就往谷口衝。
谷口立即浮現出一左一右兩支三眼銃,交叉的火力正好攔住射箭探馬去路。
射箭探馬彷彿不認識三眼銃一般,直直地向兩銃之間的空檔衝去。
————————
參考資料
遊牧人討賞
鑑於明末崇禎年間朝廷的經濟情況,明朝連自己邊軍的餉都發不出來,朝廷拖欠遊牧人的守邊軍餉、金汗的守邊軍費、以及馬市貿易款稀鬆平常,往往一拖數年。
對於遊牧人來討要工錢和要貨款,明朝一律稱之為“討賞”。
對於給欠款打折扣,講條件,明朝一律稱之為“講賞”。
魯迅評曰:“唐朝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
入木三分!
有道是付不起工錢,就不要僱人嘛!
明朝兵部題奏裡記錄了大量討賞事件。
如:
兵部署部事右侍郎宋等崇禎四年五月九日題,據宣府巡撫沈塘報,“插酋夷使擺佈解生等於本月初三日申時出口緣系已經具報外,復於初四日各夷進口講賞求索無厭,本職再三力勸、略許餐酒。來夷尚未隨意,即於本日出口,今於初五日巳時,又據龍門所守備李懷新稟稱,今有夷人擺市解生等一十七名復來進口到城,即據來夷說稱,且不言迎風之賞,先要下北路沿邊各堡先年夷酋敖目、毛乞炭、阿洪、鎖那等一十七臺吉舊例賞物。見有收穫各夷原遺舊日領賞夷人引領質對等語,且稟到職”。
———可見遊牧人“討賞”之艱辛。五月了連去年的“賞”都拿不到。
兵部崇禎五年二月二十日行稿。據宣鎮監視王坤題,據撫夷守備尹來春稟稱,“插使田宰生等說稱,王子要親從獨石邊外沿邊前來張家口講討賞物。……。本月十四日夷人討賣密說,插酋差人每哨調去夷人二十名,要往南朝作歹。又說,各解生十六日俱不進口。”
兵部崇禎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行稿,據監視宣鎮太監王坤題,“二月十六日達賊,原系十五日夜止有三百餘騎。從大白陽堡邊鎮胡臺東空拆牆二丈進境,撲搶小村堡、黃土坡堡、李家營堡民餘施有寧等馬瀛騾牛共一百四十五匹頭只,楊士元羊二百八十一隻。本堡操守閻天允辰刻聞烽教場號召,小白陽堡操守寧致中身先士卒,飛騎來援間,該路參將龐永祿帶領坐營馬世榮、千總武魁、把總黃朝梁、軍丁齊至,合營故行,前追賊夷,殿後勁兵相敵。陣亡把總管一員黃朝梁,軍丁王申等八十名,民餘楊振其等以十三名,重傷千總關一員武魁,軍丁韓應登等六十八名,民餘李萬有等五十六名,射死操守寧致中下馬一匹,軍丁王其等下馬七十三匹,鐵炮數位。於本日午時出口去”。
兵部崇禎五年三月一日塘報,據監視宣鎮太監題,“據前因看得,插酋西來,志在挾賞。先以部夷內犯,旋而躬駐近邊,聲言索要六季之賞,而撫鎮禮至前,信宿北去,更不知來往果何如也。”
兵部崇禎五年三月二十日題,據宣鎮太監王坤題,宣府總兵官董繼舒報降夷事,“今插酋恐各家會合勢眾,於崇禎五年二月二十三四、將銀米約有二三萬,給賞各部夷人,有賞二三十兩,有賞一二十兩,有賞米麵等物,俱賞完,帶領夷人約有數萬,星夜前往好兒趁、古爾班啞不哈”。
————可見林丹親自“討賞”不成,改為“挾賞”。林丹汗命人拆掉兩丈邊牆,入邊劫掠。之後林丹分發各部賞錢,前出迎戰愛新金國和科爾沁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