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道士立刻就明白了,“原來爺說的戰士就是功名,敢問爺這戰士功名可象秀才一樣受些優待?”
孫一向賈道士諮詢大明朝對秀才都有什麼優待:
秀才首先可以見官不拜,就是說秀才見了地方官只需拱手,不必像普通民眾那樣下跪。孫一在鐵木營中已經廢了下跪磕頭的禮數,可以說人人都見官不拜。
秀才還可以過堂不打,就是說有了官司不必到衙門應訴,可以派人代理出庭;即使被控有罪,也不能隨便抓來過堂用刑訊,必須要報省的學政批准,先免了秀才的功名才可以用刑。孫一當即對這條修改採用,鐵木營的戰士過堂不能隨便打,必須先上報免了功名才可以用刑。
大明朝秀才除了自己還可以免除家裡兩個人的徭役。明朝實行一條鞭法,大部分徭役都是改為代役錢,所以就變成秀才可以免除一部分稅銀。明朝還有需要民眾親身參與的徭役,民間稱力差,如:裡甲役(地方義務勞動),均徭(全國性日常義務勞動)和雜範(臨時性義務勞動),秀才皆不參加。這條孫一立刻否定,鐵木營以後肯定是實行百姓官紳一體納稅。
明朝的秀才平時可以求見父母官,或遞帖子給知縣。孫一想了一下,把這條否決了。鐵木營的戰士以後會很多,如果人人沒事都去騷擾基層幹部,幹部就別想幹活了。百姓的參政議政,應該走其他的模式。
明朝的秀才的特權還包括可以穿盤領長衫,頭戴方巾,腳蹬長靴,一般老百姓不得如此穿著。這條可以有,孫一打算給戰士身份的人搞些特別的服飾和標誌,同一般人區別開來。
大明的秀才還可以仗劍行走,就是說合法的持有武器。本來孫一就沒打算在狼山川實行武器管制,不過可以趁此機會明確一下。
最後二人總結一下,就是鐵木營的百姓人人都可以“仗劍行走,見官不拜“,鐵木營的戰士在此基礎上還享有“過堂不打,特殊服飾”的特權。
當孫一向賈道士詢問戰士如此特權是否有吸引力,賈道士回答地十分肯定:“無論文武,自古功名難求。爺開了戰士武功名的口子,必然士卒人人爭先。只是功勞簿上前三人,單單授予戰士功名,似乎有些委屈。”
孫一看向前三個名字,第一個人叫做“騾駒”。
賈道士解釋,這騾駒就是中箭身亡的戰兵。道士問遍了鐵木營上下,都沒人知道他大名叫什麼。
孫一提筆在騾駒兩字的後面寫上“烈士”二字,說道:“以後為鐵木營犧牲的將士,都是烈士功名,專門建一個烈士陵園供後人祭奠。”
賈道士尋思一下,“這樣好。烈士靈園供奉烈士靈位,受後人香火,不如叫做烈士祠。”
孫一也尋思了一下,賈道士顯然是理解錯了後世詞彙烈士陵園的含義。不過,這時的明朝人好象更重視靈位,以後打起仗來也不一定都能帶回陣亡將士的屍首,建靈位祠堂更合適一些,便點頭同意。
想想鐵木營第一位烈士的靈位,要寫成“騾駒之位”,孫一抬筆在騾駒的名字後面加上幾個字:“羅軍,乳名騾駒兒”。
騾駒的名字後面,緊跟著的是“卜十九”和“李廣”。
賈道士解釋,“卜十九”就是狼山堂的五哥,“李廣”就是大家口中的尕李廣。
五哥功勞靠前是因為他調換了土匪的鹽換成了毒硝,尕李廣的功勞卻是因為他發明了“架田”。
孫一思索片刻,給這二人也提上了功名:“英雄”。
孫一道:“英雄功名比戰士功名要高一等,除了戰士的優待,英雄可以象明朝的秀才一樣面見地方官,而且可以遞帖子給地方官,而且地方官見了帖子必須給予答覆。”
這樣的安排,實際上孫一就賦予了英雄們直接監督和直接參政的政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