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長河復生記> 第82章 大明金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章 大明金國 (2 / 3)

大明朝的鐵匠、木匠、柳匠、毛毛匠、首飾匠、氈匠、畫匠以及小商小販湧入,使“金國”的手工業和商貿得到空前發展,是當時遊牧地區中最發達地方。

大明朝的“譯者”,把字譜、孝經翻譯成蒙語,親自悉心教導阿勒坦汗的子孫學習漢字的同時接受大明文化。相當多的胡人,都取了蒙漢雙名,阿勒坦汗的一支後裔,取漢姓“金”,還排了漢字族譜,一直延續到後世幾百年。口內的貧苦百姓舉家出塞,絡繹不絕遷往金國。出邊的漢人不少改用蒙古名,還娶蒙古族婦女為妻,子女多取蒙古名,如劉巴特爾。

夷漢雜處的大明金國持續了六十年的和平興盛,一直到五年前(1627年,崇禎登基年)被滅國。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被“遺忘”的大明金國

因為另一個金國最終當政的原因,本章所述的大明金國,被歷史選擇性的“遺忘”了。

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的美岱召,1565年主持興建的,初為阿勒坦汗國的都城,1606年改建成寺廟。美岱召大門匾額上面刻有“皇圖鞏固、帝道咸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落款“大明金國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時”,時間換算後是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有人不顧鐵證如山,非要說這裡的大明金國中的“大明”,不是大明朝,而是“大光明”的意思。這是不顧歷史環境的硬拗。舉個例子反駁一下:在天安門上掛塊匾,上刻“美國”兩個大字,然後說這是“美麗中國”的意思,有誰會信,有誰敢刻?

《明史紀事本未.插漢寇邊》記載:“(天啟七年十月),插漢虎墩兔取板升以為穴。板升,華人也。嘉靖中,叛逆趙全等為鄉道,集被掠萬人於灃州灘東西一帶,立為板升,桑種飲食悉如中國,所未易者胡服耳。……,故板升富庶,甚習內地。”

《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述:“嘉靖(15221566初,中國叛人逃出邊者,升板築牆,蓋屋以居,呼為板升,有眾十餘萬。南至邊牆,北至青山,東至威寧海,西至黃河岸,南北四百里,東西千餘里。一望平川,無山陂溪澗之險,耕種市廛,花柳蔬圃,與中國無異。”

——————————

參考資料(作者注:和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明中後期的馬市

有關明代長城沿線九鎮各處貿易市場的名稱,或叫“馬市”、“關市”,或叫“大市”、“月市”、“小市”,或叫“官市”、“私市”、“民市”等等。

作為官市的馬市,主要是隆慶議和(1570年)之後,開始建立起來的。是由政府主管,與蒙古各部開展貿易活動。官市有規定的地點,規定的時間,有專人管理。一般是每年一次,或每年春秋各一次,主要是以內地的絲織品、茶葉、鏵犁、鐵鍋等生活和生產資料換取蒙古、女真各部的馬匹、皮毛等畜牧產品和其他土特產品。官市規模大,制度嚴,專門在邊堡處建立貿易市場,往往有數里之廣。官市的成交額也很大,只大同鎮,每年規定易馬數量為一萬四千五百匹,實際每年易馬總數都在二萬匹以上,民間買賣成交之數尚未計算在內。官市禁止鐵器(鏵犁、鐵鍋除外)、兵刃、火藥等軍用物資的交換買賣。官市主要是在明朝政府與少數民族的領主之間進行,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牧民及各地商人的經濟要求,於是在他們的壓力之下,又開設了民市。

明廷在萬曆六年(1578),准許在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地普遍設立“月市”。月市一般是每月十五日以後開市兩三天,讓蒙古牧民前來貿易。月市開市之日,蒙漢雙方派出軍隊維護市場秩序,保證貿易正常進行。月市的交易商品主要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

人們對每月一次的民市,覺得相隔時間過長,甚感不便,於是便又出現了數日一次或隨時互市的小市。小市一般也有指定的地點,不限規模,買賣頻繁,人皆稱便。尤其是在每年春天,貧苦牧民缺糧少米,“愈見狼狽,有畜者每次巡於邊各口,求官權易。一牛易米豆石餘,一羊易雜糧數鬥。無畜者或馱鹽數鬥,易米豆一二斗;挑柴一擔,易米二三升。或解脫皮衣,或執皮張馬尾,各易雜米充食。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邊人共憐之”。

官府對於民市只收稅款(抽分),別的不干涉。民市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除了官市、民市,還有“私市”。私市就是走私貿易。儘管當時明廷統治者嚴厲封鎖,但是長城沿線的走私活動越來越多,私市愈來愈盛。蒙古各部領主不限制走私活動,反而參與私市貿易。漢人參加走私,有的更組成走私集團,專門經營皮毛、馬鬃、馬尾等畜牧產品。這種走私,一般是內外相通的,因而貨源多,獲利大。

九邊各鎮馬市的分佈情況:

1、東二邊馬市分佈

東二邊遼東、薊州二鎮馬市市場,主要是漢人與蒙古兀良哈三衛及女真族各部互市貿易的場所。永樂三年(1405),始立馬市,《遼東志》記載:“永樂三年立遼東開原、廣寧馬市”。“一於開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真;一於開原城東,一於廣寧,以待朵顏三衛,各去城四十里”。萬曆時,巡按遼東御史劉臺曾說:“祖宗以來,嘉慕其義,許以互市。廣寧設一關一市,以待朵顏、泰寧等夷。開原設三關三市,以待福餘西北等夷。開原迤東至撫順設一關市,以待建州等夷”。所謂三關三市是指萬曆年間設定的新安關、廣順關、鎮北關三個市場。萬曆四年(1576),又增設了清河、寬甸、靉陽三個民市市場。萬曆中後期,又在義州、廣寧、錦州、寧遠、遼陽等地開設木市。木市就是屬於馬市中的民市,是按月開放的市場。

以下介紹東二邊馬市的具體分佈。

廣寧馬市:永樂三年(1405)設定,地點在廣寧團山堡,貿易物件是兀良哈三衛,初為月市,後為民市。

廣順關馬市:永樂三年(1405)設定,地點在開原城15裡外的東果園,貿易物件是兀良哈三衛,初為月市,後為民市。

開原馬市:永樂三年(1405)設定,地點在開原城南牆,貿易物件是海西女真,初為月市,後為民市。

鎮北關馬市:永樂三年(1405)設定,地點在開原20裡外的馬市堡,初為月市,後為民市。

新安關馬市:成化年間(1465—1487)設定,地點在開原城40裡外慶雲堡,貿易物件是兀良哈三衛,初為月市,後為民市。

撫順馬市:天順八年(1464)設定,地點在撫順城東,貿易物件是女真各部,初為月市,後為民市。

寬甸馬市:萬曆四年(1576)設定,地點在寬甸縣,貿易物件是女真各部,民市。

靉陽馬市:萬曆四年(1576)設定,地點在鳳城縣,貿易物件是女真各部,民市。

清河馬市:萬曆四年(1576)設定,地點在開原後施家堡,貿易物件是女真各部,民市。

以上所列馬市屬於遼東鎮。此外遼東鎮還有義州、廣寧、錦州、寧遠、遼陽等木市,皆屬民市。

薊鎮馬市只有兩處:

喜峰口馬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設定,地點在喜峰口黑峪關,貿易物件是兀良哈三衛,屬於月市。

薊州馬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設定,地點在薊鎮三屯營,貿易物件是兀良哈三衛,屬於月市。

此外,還有開平、遵化、石唐、古北、曹寨、馬蘭、松棚、石門、太平、燕河、臺頭等十多處不定期的馬市市場及京師會同館官市。

2、中三邊馬市分佈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