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通噗通幾個沙袋拋入水中。
筏子後撤的速度迅速降下來。
虎蹲炮手叫道:“司令,不能停,一停下我們就成了死靶子。”
卜十九喝道:“害怕個啥!你不是說紅毛子炮要一炮一炮地調炮口嗎?咱跑了這麼遠,他們不得重來?”
噴水筏子駐錨在河心,東岸的愛新國兵像大風一樣捲土重來。
一門一門將軍炮和虎蹲炮陸續架在河邊,炮位之間多則一里,少則半里,炮口指向寬闊的河面。炮位一直延伸到青山嘴通路,還在不停向裡延伸。。
說實話卜十九不怎麼在乎將軍炮,卻有些忌憚虎蹲炮。虎蹲炮一打一大片,再想去東岸岸邊炮轟愛新國是不可能了。
一隊一隊的八旗士卒從那些炮身後走過,重新進入青山嘴通路。
卜十九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填平第三營挖的壕溝,繼續向裡開進。
“唔—嗚”
“噗通!”
又一發紅夷大炮的大鉛子落入噴水筏子附近水中。
卜十九看一眼鉛子落水位置,吩咐道:“等他們再打兩炮,然後換個位置。”
通訊兵報告:“總部命令撤退!”
卜十九一怔,“總部?你是說總部命令,不是參謀長?”
通訊兵確認:“是!”
卜十九不甘心地下令:“撤!”
———————
參考資料
紅夷大炮能打多遠?
討論紅夷大炮射程的時候需要區分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
前者是指火炮所能夠得到的最大的拋射彈丸的距離,一般情況下,炮膛軸線與水平面的夾角接近45度射程最遠(考慮到空氣阻力,45度的時候拋射的距離反而略小);後者是指火炮在保持足夠的殺傷力和命中精度的時候所能達到的射程。
現代火炮不再重視區分這兩個概念,現代火炮即使在最大射程上也能夠保持相當的威力和精度。
但紅夷大炮時代,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更類似今天的步槍:一般的步槍針對人體目標進行射擊的時候有效射程是400米,但是實際上步槍子彈在1000多米外仍具有致命的殺傷能力,其最大射程更是超過數千米。
明清之際,可以使用的炮彈有兩種,一種是實心球形炮彈,一種是“散子”。按照戚繼光的說法,裝填散子過程相當繁瑣,首先需要把火炮豎立起來,對於重達千斤的火炮而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然後裝填火藥,在火藥的上方安放木質的隔板(馬子),最後在隔板上面放置彈丸,彈丸之間需要填充泥土。小心壓實後才能準備擊發。對於紅夷大炮而言,首先其身長達到接近三米的長度,按照以前的辦法裝填“散子”就不可能了。在炮身水平,甚至有一定仰角的情況下裝填“散子”也無疑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明清之際的紅夷大炮所採用的應該還是實心球形炮彈。同時,滿清的文獻表明,當時鑄造的紅夷大炮鉛子都是大顆,即沒有霰彈,也沒有類似西方的葡萄彈。
紅夷大炮如果發射實心彈的仰角是45度,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落地的角度肯定會大於50度,假設騎兵從地面到頭頂的角度是220厘米,最大寬度是90厘米,實心炮彈“粘著死,碰著亡”,那麼其有效的殺傷面積不過區區可憐的184厘米X90厘米,只有某人特別倒黴進入到這個區域內才能被殺傷。
當時的紅夷炮鐵炮在射擊約600發、銅炮約1000發後,就已不堪用。數千斤的火炮價格昂貴,部署和運輸極其困難,所以必定會盡力讓每一發炮彈都起到最大的殺傷作用。
實際上,這類滑膛前裝炮在使用過程中都是以非常小的仰角進行發射的,而且在仰角小的情況下,還有極大的機率會發生跳彈。跳彈,甚至是二次的跳彈都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利用實心球形炮彈巨大的動能在敵人的行列中“殺出一條血衚衕”、“一炮糜爛數十里”,才是這類武器最大的價值。曾經有紀錄33名帶甲的西班牙重騎兵被同一發炮彈打死。
威尼斯共和國曾經對60磅的火炮做過測試,得出的結論是它能夠在640米的距離長保持足夠的威力和精確度,但是如果不考慮威力和精確程度,其炮彈最遠可以飛行3000米,換句話說它的最大射程是3000米,有效射程是640米。
1598年工程師Eugenio Gentilini發表了一份各種火器的直瞄射程和最大射程的表格,涵蓋了從火槍到120磅重型火炮的多個型號。根據這份表格,火炮的直瞄射程在200碼至300碼之間,而最大射程,對於重型的火炮而言,可以達到3.5到4公里,而輕型火炮則可以短至2.5公里。據此,一些研究16世紀軍事科學的文章認為當時炮兵開火的距離應當在300碼到1000碼之間。
直瞄射程指的是可以直接利用三點一線的原則進行瞄準。直瞄射程並非是炮膛軸線絕對水平時的射程,通常情況下,瞄準線於炮膛軸線並非平行,而是存在一個夾角。有經驗的炮手會根據目標實際命中點調整這個夾角。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虎門之戰中,兩艘英國的74炮軍艦分別在威遠炮臺360米和540米處下錨與炮臺對射,結果是炮臺被摧毀,而兩艘軍艦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損失。
虎門之戰清軍丟盡了臉面(如果還有臉面的話,20年後,1859年6月25日在大沽炮臺稍微挽回一些。根據當時英軍的現場紀錄。數艘英軍小型船隻在距離大沽炮臺500700碼的地方遭到炮擊,34艘被擊沉。
如果利用紅夷大炮攻打城牆等的巨大的靜止目標,有效射程和攻擊效果應該被放大。
崇禎三年五月,明軍反圍灤州。孫元化“自配藥彈、自備車牛”,將紅夷大炮的炮隊交付黃龍,並令千總吳進勝專管,他還特製了“奉旨排程”的令箭,避免“他將不知利害,調炮離營”。黃龍以紅夷大炮連攻三日,轟破垛口二處而登城克復。金軍陣歿者四百餘人,奉命留守的大貝勒阿敏屠城脫歸,被皇太極一擼到底。
明人盛讚紅夷大炮長於攻城:“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
明清戰爭後期,滿清的紅夷大炮數量和質量都反超大明朝。
清人曾發出豪言:“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排,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