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稅收和保護費、服務費。中原明朝稅賦高,草原元朝稅賦低,歷史如此,無可辯駁,二者產生不可調合的觀念衝突。聯邦如何收稅?收稅的本源是什麼?和黑幫的保護費有區別嗎?商稅、關稅和強盜的買路錢有區別嗎?以人頭收?還是以田畝收?百姓可以拒絕高稅收高福利和快速發展嗎?
……
情節上,滿洲國回去半路上遭到察哈爾的截殺(此為史實),之後因獨裁和共和的衝突產生分裂。一曰滿洲國,一曰大清國。其中一國不斷地向北發展,同斡羅斯的遠東探險隊幹上了,得到聯邦的軍火支援。
林丹回來以後被佛教洗腦,帶領族人去印度尋根。那裡有一個莫臥兒王國,突厥語“蒙古”的意思,於是林丹汗的察哈爾在那裡展開了一個佛教“銀國”。
瓦剌憑藉同聯邦的貿易,一直髮展到了黑海。
山東的孔有德叛軍一部去了濟州島、旅順作地方軍閥實力派,斡旋於南北之間,積極要餉,不積極抗戰,只顧發展自己,名曰第十八路軍。其口號為:“我們鐵血第十八路軍:不——吃——飯!”。最後可能是他們篡了大明。
西北民亂持續升級。崇禎產生“借寇平賊”的戰略,以河寇去剿流賊。這是明朝與聯邦的蜜月期,聯邦大舉向鐵國轉移難民,陳奇瑜在聯邦的幫助下迅速平定陝西。後來因為人道觀念的分歧聯邦和明朝鬧崩了。流賊餘部李自成、張獻忠部藉機竄入河南、湖北,遠離黃河沿線。
明朝退守長江以南,在萬惡的資本家的壓力下產生變革和動盪。
西南黎族藉機成立“大理國”,積極要求加入聯邦尋求庇護。大理國範圍擴充套件至緬甸和安南,擁有自己的海港。
當然,最終的結局沒想好,我都是一邊寫一邊想,書中的天憲原則和人物會自己推著劇情跑。總原則是主角軍事實力很強,但是不鐵血、不好戰。因為百姓對領土擴張沒興趣,百姓和軍隊不想打仗,他也沒辦法。聯邦的不斷擴大都是種種歷史的機緣巧合。
……
文化科技上,主角在九原寒冷的冬天,用冰製作大型天文望遠鏡,吸引王徽一眾天主徒、以及民間的五行學說天文學家在九原辯論。
然後儒家介入,各種宗教思想介入,草原學派介入,激發各種腦洞。
比如一派曰夏朝就是東胡、一派曰商朝就是西戎,還有一派人主張周朝是西來的猶太人,中原正統思想開始反擊。主角教授明朝文人邏輯和數學,明朝人開始格物;明朝人啟發主角的道德觀和責任感,回看一下我們丟掉了多少好東西。
主角以電解的辦法練成純銅、純鐵,電爐子的辦法使主角可以練出少量的工具鋼、特種鋼、不鏽鋼、康銅、光學玻璃。
主角採用原始的辦法主角弄出來了二極體、三極體、耳機、搞出來了無線電通訊。
其它行業不準備大開金手指。
木工機械恢復到宋元高度。
大批的明朝失落文人來到聯邦、包括張廷拱(經濟高手,看破紅塵,發展走私業和女***業,走後世珠三角、長三角崛起之路,將九原建成北方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熊明遇(明朝兵部尚書,東林黨,因孫元化及沈棨事被免職,其著作裡有地心說,世界經緯地圖、霜的形成機制等等科學文章,負責聯邦的教育)、王徽(登州監軍道天主教、因孫元化事被充軍,天文學家),以復興古學為目的的復社憤青,如顧炎武、黃宗羲,將人道思想、虛君共和思想帶回江南,引發江南動盪不安。達海、薩囊等人建立東亞拼音,傳播至朝鮮、日本、琉球、安南、呂宋、馬六甲、貝加爾湖、阿爾泰山、西域各國,保留各地文化遺產,促進文化交流。
當然,一批傳統文人緊密團結在崇禎周圍,如陳奇瑜、盧象升、秦良玉、史可法、孫逢奇……。
天主教徒孫元化、張燾為忠君捨身後,中國的天主教徒忽然發現天主教不許祭祖、所謂天主並非中國的老天爺或者昊天上帝,而是一個叫做“鬥斯”的神,“鬥斯”居然還有一個兒子。
回回麻老爺子對同樣不許祭奠祖宗的“天方新教”發起了反擊。將血脖子教趕出中原。
苟誕兄弟在藏傳密宗的啟發下成了性學大師,發明保險套,深得從業女**戴。(這在中原文化是不可能的)
明朝的富翁、破落戶移民聯邦。
農耕文化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和遊牧文化對環境的保護產生衝突。
明國的小腳女人和草原上女性當家的衝突。甚至青樓服務業在聯邦空間下的發展。
巫術、醫術、藝術、女***業交織在一起,結合當時的環境發展出合邏輯的農業、畜牧業、遺傳、生殖、育種、微生物學(從釀酒開始)、發現草原黃鼠是當時的瘟疫源頭,結合中醫、蒙醫、藏醫、樸素的化學和微生物學、數學開始對抗瘟疫,拯救全人類。
醫學上不打算發明青黴素和鼠疫疫苗,那個工藝精度要求太高了。醫藥水平發展到以“無骨蟲素”為代表的中成藥階段就可以了。主要是傳播現代醫學的對比實驗思想、衛生防疫理念。
在1644年的五月,即下一個猴年馬月,主角有機會返回後世。
寫完這個單子,我覺得《猴年馬月之長河復興》不太可能面世,有時間還不如去游泳。
……
大簡
此致
於2017年10曰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