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營長楊六郎抽調一隊弓箭手和一隊三眼銃手,翻過戰國長城,沿著滿洲國上次進攻東石門山的路線反方向行進。
兩天之內,一營計程車卒每人腳上穿上了一雙嶄新的麻繩草鞋,腿上多了一副嶄新的麻布綁腿。
不過當楊六帶領人馬翻越到石門水道東側山樑的時候,鞋子和綁腿都已經無所謂新舊了。
山樑下緊貼山腳的就是河道,河道外側是滿洲國的撤退隊伍,向前向後都看不到頭。裝載營帳的大車堵塞了道路,牽馬的滿洲兵指著大車怨聲載道。
楊六郎命令弓箭手組裝好兩架合蟬駑炮,先試射不裝炸藥的草包雷。
——狼山川兩日來運來的炸藥不多,分給一營的數量有限,所以一營用作試射的草包雷全部用等重的砂子代替炸藥。
一發裝填砂子的草包雷落入河中,第二發直接砸中隊伍中的一名滿洲兵。受了欺負的滿洲兵發現山上有伏兵,哇哇大叫提醒同伴注意。
在所有滿洲兵的注視下,第三發草包雷落入滿洲兵隊伍中,“轟隆”一聲,密密麻麻的滿洲兵隊伍出現一處空洞。
“轟隆”,
又一顆草包雷在無處躲藏的滿洲隊伍裡炸響,受了驚嚇的馬匹不安地扭動脖子,絕望的滿洲兵死死地拽住馬韁。
三輪草包雷射完,山下的滿洲兵隊伍變得七零八落。
楊六郎指揮弓箭手在山樑上換個地方重新再來一遍。
山谷裡隆隆的爆炸聲令負責斷後的吉爾哈朗吃了一驚。他在隊伍的最後留有重甲精兵,卻沒想到敵人會主動從側翼出擊。
吉爾哈朗親自趕到被弩炮襲擊的位置指揮反擊。只見山樑上僅僅露出兩三個腦袋,飛雷不緊不慢地一個接一個從山樑背後看不見的地方飛出。
吉爾哈朗聽薩哈廉說過,這種飛雷在十分厲害,薩哈廉就是在夜間被這種飛雷打敗。但是這種飛雷要怎樣作法才可以祭出,能飛多遠,聯軍有多少全是謎。薩哈廉只知道這種飛雷在山坡上會順山勢滾落,威力會打折扣。
於是吉爾哈朗果斷下令,從受到攻擊的隊伍中抽調五十名披甲從正面強攻山樑,搗毀發射飛雷的祭壇!
正面強攻的滿洲兵要先渡過石門河水。楊六郎根本不理睬,專心挑選河對岸滿洲兵人多又沒有躲避縱深的地方發炮。
強攻的滿洲兵好不容易渡過河開始登山。由於雨後山坡溼滑,登山的速度緩慢。同時因為滿洲兵是仰攻,弓弦受潮後弓箭失去力道,很難對山樑上的伏兵構成立刻的威脅。
楊六郎利用這段時間從容指揮弩炮儘可能多地殺傷山下隊伍裡的滿洲兵,每一炮都帶走幾條性命。
登山的滿洲兵還有六十尺的距離就要爬上山樑,突然從山樑後冒出一排三眼銃手,抬手就是一排響銃,騰起一團團煙霧。
近距離遭到暗算的滿洲兵嚎叫著滾落山坡,跌入石門河水。
硝煙中顯出一排弓手,衝著倖存的滿洲兵射出一陣箭矢。箭矢直接刺入滿洲兵身體,滿洲兵接二連三倒下,以各種姿勢滑落到河中。
吉爾哈朗確信了,聯軍的飛雷確實在坡地上施展不開。
吉爾哈朗下令,二百名滿洲兵披重甲為先鋒,三百名滿洲兵不披甲為接應,一股作氣拿下東側山樑!同時前方和後方未受到攻擊的滿洲兵上山迂迴夾擊。
滿洲兵沉重盔甲在渡河的時候蘸了水,貼在身上似有千斤。重甲滿洲兵登山到一半的時候,山樑後停止了發射飛雷。
重甲滿洲兵登上山樑,只發現山樑後一片紛亂的腳印。
“轟隆”,
“轟隆”,
後側隊伍中又響起爆炸。
吉爾哈朗頓時滿頭大汗,這次聯軍攻擊的是滿洲隊伍中正在後撤的四位紅衣大炮!
吉爾哈朗立刻組織滿洲兵掩護紅衣大炮。但是不出所料,等滿洲兵爬上山樑,聯軍早已轉移。
實際上,一營出擊隊伍的任務就是減緩敵人的撤退速度。
楊六郎將兩門弩炮編為一組,共計三組,遊走分佈在不同的位置上,利用弩炮的發射位置迷惑滿洲兵。
負責掩護的三眼銃手和弓箭手則集中排程使用。如果來犯的滿洲兵少,楊六郎就利用三眼銃手和弓箭手消滅;如果來犯的滿洲兵不好對付,楊六郎則組織撤退。
一營在石門水道東側的山樑上不同的位置屢屢襲擾滿洲兵,河谷中滿洲兵的行軍速度被極大拖累,吉爾哈朗最終被迫在山樑上留下四五處滿洲重兵警戒。
中午時分,完成使命的楊六郎率領隊返回長城。
客人已經被一營挽留,下面的就要看三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