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們讓孫一這種黑夜打火把戴墨鏡的奇怪舉動吸引,紛紛聚攏過來看力德爾爺要做什麼。
孫一命人合上電路,兩支石墨電極針尖兒對麥芒的地方開始迅速發紅。
這是因為此處電阻最大,電壓全部集中在此處,溫度快速升高。
孫一隔著衣服緩緩拉開電極之間的距離。
一條電弧跳躍而出!
孫一隔著墨鏡依然覺得眼睛一花。
圍觀的工匠不約而同一聲驚呼。
石墨電極滋滋作響,冒出一縷黑煙,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
整個浮島,包括浮島附近的山樑,包括山樑附近的山坡一瞬間亮如白晝,山坡上的草木樹葉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都清楚得過份,清楚得刺眼。
孫一立刻吩咐併入電池組,負責人力轉動電車的壯勞力不要停,如果累了就換別人。
孫一背對電弧,摘下墨鏡,這才發現一眾工匠都在揉眼睛。
孫一有些不好意思,自己太累了,居然忘了叮囑大家不要直視。
“這叫電弧燈”,作為補償,孫一向大家講解這裡的原理。
“其實電弧燈道理和電池利用電弧點火,電焊機利用電弧焊接是一樣的。只不過電弧燈的電弧持續時間更長,耗電量更大,所以我用電容、電池、電車同時給電弧燈供電。”
電弧燈又叫弧光燈。在十九世紀初,由英國的漢弗萊戴維(&nphreyDavy )發明。他利用導線連線在電池上,然後與兩塊相距很近的炭極連線,由於電弧的產生,所以兩極之間產生了耀眼的光芒。
電弧燈存在某些缺點,因此無法廣泛的使用。包括電弧的光芒過於刺眼,一般亮度是後世白炙燈的二百倍;炭極打火時會冒出嗆人的氣味和黑煙,無法用於室內的照明;需要的電流大,一般需要專門的發電機供電。
儘管如此,電弧燈還是被應用在燈塔、劇院和廣場這需要高光度照明的場所。直到近代,電影放映機和舞臺聚光燈的光源還是電弧燈。
孫一向大家解釋:“電弧燈產生的高溫會融化石墨電極的尖端,當兩個電極距離太遠,電弧就會消失。同樣,如果兩個電極接觸碰在一起,電弧也會消失,所以要經常調整電極間的距離。如果電極燒完,就要換一支新的電極重新點火。”
事實上,電弧燈如此明亮正是由於石墨電極在電弧高溫下被氣化,碳離子和空氣離子被激發產生能量輻射。但是這裡的原理太複雜,孫一認為明朝人肯定接受不了,就故意略過了。
孫一把墨鏡交給一位自告奮勇興致勃勃的工匠,由他來照顧這支電弧燈。
孫一特別叮囑他要萬分小心,一定要把電弧視為危險的閃電。碳弧中心的溫度非常非常高,可以融化鋼鐵;人體不小心被電弧擊中,會引起心臟停跳!
孫一環顧四周,整個浮島工地有這麼一支燈就足夠了。
以電弧燈的這種變態的亮度,愛新國大營一定會注意到。
估計皇太極該被驚得睡不著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