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韓元直播五六年來,一直都是實踐出真理,走的是工科的路子。
這也導致各國雖然安排了專家和研究員在直播間裡面學習,基本都是工科的。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直播間裡面的這個人在基礎數學和物理上的能力並不會太低,但沒想到他一出手就是希爾伯特二十三問這種世界級的數學難題。
對此,最興奮的恐怕就是數學界了。
直播到現在,幾乎大部分的人都聽說過在華國有一個神奇的直播間,裡面有個人在直播各種黑科技,甚至是電推進離子發動機這種人類未來五十年內都不一定能弄出來的東西。
因此在當初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亦或者化學,幾乎所有基礎學科的大佬都將目光投向了這個直播間。
但很可惜的是,這位大佬走的是工科的路線,從來沒有在直播的過程中展示過他的基礎學科知識。
這也為數學界,物理界,化學界帶來了不少的困擾。
比如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在執行的時候需要電離空氣離子並對其進行控制,這就涉及到了數學中的混沌、湍流等體系的問題,甚至涉及到了突變幾何、模糊數學等分支。
而這些東西,都還是人類沒有解決的。
基礎科學是任何一種科技的發源之地,如果基礎科學不提供對應的理論,工科是怎麼都不可能造出來對應的東西的。
但現在的情況是各國已經將東西弄出來了,而理論卻沒有研究出來。
雖然這些復刻出來的東西在使用上沒什麼問題,可沒有掌握理論基礎話,就像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儘管目前各國已經廣泛將其應用於航天,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對其改進。
這對於科學的發展來說,其實是一個挺嚴重的問題,因為這種狀況可能會造成科技斷層。
就像空中花園一樣,沒有基礎,遲早會崩塌。
.......
虛擬空間內,韓元旁若無人的沉浸在希爾伯特二十三問的解答中。
對於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等超前科技產品的理論知識和涉及到的數學物理定理,並不是他不想直播出來,也不是對應的知識資訊中沒有相關的理論基礎。
而是之前製造這些東西的時候,他還是個學渣,根本就看不懂這些科技裡面對應的理論基礎。
就像現在直播間裡面的絕大部分觀眾看不懂他寫的東西一樣。
甚至在那個時候,韓元心裡還有一種理論基礎並不是很重要的感覺。
在那時候的他看來,我都將東西造出來了,並且還能正常運作,還管它到底是怎麼運作幹什麼?
這一觀念,直到最近幾個月在學習了大量的數學基礎知識後才更改過來,韓元才認識到理論基礎的重要性。
已經過去了的東西他沒準備再拉出來講一次,不過後續的一些科技,韓元覺得還是有必要講一講的。
比如可控核聚變裡面的各種資料模型和對應的理論基礎。
雖然不是所有的都需要講,但其中有不少東西還是需要講的。
比如可控核聚變中的超高溫等離子湍流,如果沒有一個數學模型來對其進行預測和控制,這些暴躁的離子們會將第一壁的材料撕扯碎片。
可偏偏湍流問題在流體力學中屬於頂級難題。
放到數學中,不說超高溫的等離子湍流建立控制模型,就是為水文、天氣等可觀可控的湍流建立一個模型都屬於第二階梯不亞於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超級難題。
到目前為止,數學界還沒有人能為湍流建立過一個可以完善使用的模型。
普通湍流就這麼難,可控核聚變中的超高溫離子湍流就更不用說了。
這可是上億度的高溫離子體。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這句話同樣適應離子體,常人很難想象,在上億度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中心那些離子體的執行軌跡到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