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矇矇亮,韓元就已經醒來了。
零號太空梭要到中午十二點才返航,而落地時間在計算中是下午三點左右。
起床後,韓元先弄了個早餐,然後前往控制室檢查一下資料資訊以及太空梭傳送回來的照片,看看有沒有異常情況。
&n。”
“當前工質剩餘:23.76%。”
“當前電能儲備:98.72%。”
“當前太陽能發電板溫度:279.2℃。”
“當前飛船表面最高溫度:279.2℃。”
“當前命令執行條數:172條;剩餘未執行條數:104條,累計命令執行錯誤條數:7條(已統計)。”
“........”
控制室中,韓元仔細的觀察著每一條資料,這些資料能夠反饋出零號太空梭的狀態。
特別是那七條命令執行出的資料,看的更是尤為仔細,不僅是調出錯誤的命令,更有對應的日誌一起檢視。
“預備命令63執行。”
“錯誤,檢測高度未達指定指標,暫緩63號命令執行。”
“資料檢測完成,高度達到指定指標,預備命令6318執行。”
........
“預備命令79執行。”
“錯誤,檢測到電源指數低於90%,暫緩執行。”
“資料檢測完成,電源達到指定指標95%以上,預備命令7991執行”
........
“預備命令84執行。”
“錯誤,檢測高度未達指定指標,暫緩執行。”
“資料檢測完成,高度達到指定指標,預備命令8434執行”
......
七條錯誤指令,都是這型別的資料。
有些是高度導致的,有些是鋰硫電池的電能儲備量導致的。
因為在預備執行命令的時候,零號太空梭上的功能晶片會呼叫對比當前資料和預備設定資料,在發現資料有差異的時候,暫緩了執行。
這種錯誤命令執行對於整套流程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稍稍延緩了一下某一階段的升空流程。
在下一階段的時候,預先設定好的多重命令會被挑選,最接近的一個指令會被執行。
比如“預備命令63”,它未能執行的原因是零號太空梭的高度未能達到指令執行的預設值。
從日誌檔案來看,在預備命令63執行的時候,高度還差了3.7公里。
對於火箭或者太空梭來說,這只不過是一秒鐘的飛行距離,但一秒鐘的差距,就可能導致衛星無法正常入軌, 所以必須得進行調節。
而調節的方式很簡單, 那就是透過自動對比分析, 挑選出來最適合的那條預備命令進行啟動彌補就可以了。
後續的這些預備命令,都是韓元預設的,他早就考慮到了太空梭在飛行途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
包括在指定時間未能達到指定高度, 鋰硫電池的電能儲存量不夠、太空梭表面/內部溫度過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