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微微一笑,“我又未曾與呂溫侯交過手,那要比過才知道。”
“看來你這小子頗為自信。”夏侯惇撥出一口白氣,也沒順勢提出由自己來測試一下趙旭身手的提議。
畢竟按照王廣的描述,一個人追著那麼多馬匪殺,而且那些馬匪還不是烏合之眾,他夏侯惇有自知之明,自問是做不到的。
明知道上去肯定丟面子的事情為甚要自己去幹?所以他的打算就是,就算要驗證趙旭的身手,還不如等把他招到手底下,然後查明底細,稟報曹操,讓曹操去驗證一下吧。
他打定主意,清了清嗓子,假裝不經意的問道:“不知你可有意從軍?”
“從軍?小子早年確實有意從軍,不過....”
“不過什麼?”夏侯惇追問道。
“好叫將軍知曉,小子我早年父母雙亡,後來多虧鄉親們收留,攜我南下。之後小子我吃鄉親們的百家飯長大,才不至於夭折。這些年冀州兵亂四起,先有黃巾之亂,後有司空與大將軍交鋒,以至於鄉里一直不得安寧。也是上天看我頗多磨難,使我得了一身武藝,保得鄉里安定。如若小子只為前程,不顧一切的去投軍殺敵,村中怕是不得安寧。”
夏侯惇聞言,反而對趙旭多了一些認同,臉上的表情再次緩和了不少。
“看不出來,你這個狂妄的小子倒是有一份孝心。”
夏侯惇的態度為何轉變如此快?這要從漢朝的官員選拔制度說起。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我們可以發現:漢朝是最看重和講究孝道的。
這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對於官員的選拔制度。
在漢朝的時候,不論是董仲舒極力推崇的儒家思想以前,還是推崇以後,朝廷選拔人才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看候選人孝道的高低程度。漢武帝以後,察舉一途成為入仕的正途。而到了東漢以後,朝廷更是專門列出一種以孝道為主的選拔方式來選官,那就是舉孝廉。
這個制度就是專門用來考察士人們的言行舉止的,如果你對父母孝順,並且因此在當地獲得了很大的名氣,就會有專門的官員向朝廷為你薦孝廉,幫朝廷提拔人才。
就是因為這樣,這個制度頒佈之後,當時就興起了一陣孝道風尚,人人講究孝順。
這就使得漢朝的民間和官場發生了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如“丁蘭刻木”、“江革背母”,這都是東漢時期比較著名宣揚孝道的事蹟。
所以一聽到趙旭因為幼時接受村民的活命之恩,長大了願意為報恩放棄前程,留在當地守護一方,才如此認同。
“那如今北方已定,四鄰臣服,為何你還願守在村中安心當一獵戶?”
趙旭也不說話,只是伸手扯了扯自己的衣服,“旭乃一布衣黎庶,投軍又能如何?”
看到趙旭身上那青色的麻衣,夏侯惇這才反應過來。
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至後期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所以對於當時下層人民來說,最普遍的衣著只是用毛、麻織的粗布裁剪的短衣。而且在這個時候,民間一般把粗麻布做的衣服叫“短褐”,把粗麻布做的衣服叫做“布衣”。
因此,“布衣”和“衣褐”就成了平民黎庶的代名詞。
沒想到自己剛才居然問出如此弱智的問題,夏侯惇不由得老臉一紅,暗罵自己糊塗。
也對,這趙旭不過一個平民百姓,而察舉制卻是專門用來提拔士人的。他去投軍,就算武藝高強,立下天大功勞,頂天了也就升個率領一曲二百人的小軍侯,又哪裡能展現得出他的本事?這就難怪趙旭不願意去投軍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