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沒人知道嗎?』
————以下正文————
五月十三日,江東義師首次有軍卒在攻城戰中登上城牆,但凡有點帶兵經驗的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當日黃昏,待收兵回到沂水軍營後,趙伯虎立刻召諸將展開商議。
會議期間,大將程廙斟酌著提出了建議:“觀今日晉軍守城的表現,對面已逐漸失去徹底壓制我軍將士的能力,我等或許可以趁機加緊攻勢?”
雖說江東義師從四月二十日便開始進攻下邳城,直到今日才首次有軍卒攻上下邳城頭,乍看江東義師的攻勢好似弱地不像話,但事實上這些日子的進攻,趙伯虎皆仔細拿捏著分寸,每日攻城十成力只用六七分,留下三分防備晉軍反撲,就這麼硬拖著章靖,雖看似戰果平平,實際卻是主導著這場仗——幾時進攻、幾時撤退,都是江東義師這邊說了算,章靖處心積慮想要改變,卻也沒有找到機會。
而今日,程廙見守城的晉軍逐漸疲軟,因此提出了‘嘗試總攻’的建議。
然而聽到這話,大將王祀卻反對道:“雖晉軍日漸疲軟,但這並不意味我軍明後兩日立刻就能攻破城牆。我認為應當繼續採用渠帥制定的‘疲敵之計’,晉軍的表現證明這招非常有效。”
這裡所謂的‘疲敵之計’,其實就是江東義師輪換進攻下邳。
他義師方的兵力差不多始終保持在六萬以上,上午派兩萬軍卒進攻半日,下午再派另兩萬軍卒進攻半日,充足的兵力確保了每一名江東士卒的體力都不至於消耗殆盡——雖然攻城戰打地稀爛,在晉軍的嚴密防守下屢戰屢敗。
而晉軍那邊就沒有這種兵力上的優勢,為了確保壓制進攻的江東士卒,最初的一萬四千太師軍與一萬河北軍,幾乎終日都在面對攻城的江東義師。
雖說晉軍方面也在章靖的安排下有所輪換,且江東義師迄今為止也從未對守城晉軍造成嚴重的威脅,但日復一日的守城仍難免會逐步積累疲乏,何況是太師軍與河北軍守了整整二十三日。
在聽完程廙與王祀二人的建議後,趙伯虎思忖道:“王祀說得對,儘管晉軍失去了徹底壓制我義師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我軍立刻就能奪下下邳,此時發動總攻,我也認為不太明智。不過程廙的建議有一點是對的,我等應該進一步對下邳施壓……”
次日,趙伯虎麾下江東義師改變了攻城策略。
不同於之前的攻城,這一日,江東義師的軍卒在前往下邳時,攜帶了大量的推車,這些推車上所裝載的,皆是從沂水軍營一帶挖掘出來的泥土。
五月十四日上午辰時,江東義師的軍卒用推車裝滿泥土,將其傾瀉在城東,在距下邳城大概一箭之地外,堆砌了兩座小土丘。
守城的晉軍發現這些叛軍的異動,立刻稟告章靖,章靖連忙與陳玠、夏侯魯二將登城察看。
“叛軍這是要建土臺啊……”
夏侯魯神色凝重地說道。
在攻城戰中,進攻方在城外營建土臺,這算是最常用的幾個招數之一。
這些土臺有什麼用呢?
其實這些土臺基本上起到了井闌車的一半作用,即可以讓攻城方的弓弩手登高遠射,反過來壓制擁有城牆之助的守城方弩手。
區別在於,井闌車容易被守城計程車卒燒燬,而這些土臺顯然不會被火燒燬。
倘若再進一步,攻城方多建幾座這樣的土臺,然後以這些土臺作為據點部署兵力,在四周佈下拒馬、鹿角等防禦設施,就能逐步起到圍困城池的作用。
孫子兵法中所謂的‘十倍攻城’,其實大多就是採取這種方式,而守城方面對這種憑硬實力碾壓的王道用兵之法,幾乎是沒有反敗為勝能力的。
這即是最笨,但最常用、最穩妥的攻城之策。
不過趙伯虎倒沒想過圍困下邳,他只是為了進一步對守城的晉軍施壓,畢竟眾所周知,人在情緒緊張的情況下體力流失愈發地快,趙伯虎想要進一步拖垮晉軍的體力,那就必須設法讓晉軍持續陷於緊張狀態,而建土臺對下邳施壓,自然是一招不錯的辦法。
“不若我率一支兵力出城,將其驅逐……”
陳玠咬咬牙道。
“……”
章靖一言不發,只是面無表情地看著城外,看著城外那目測四五萬江東士卒。
看得出來,對方是早有預謀的,一半的叛軍士卒在堆砌那座土臺,而另一半的人則在旁嚴正以待,顯然是在防著他下邳驟然發難。
在這種情況下率軍殺出城外,這跟在城外與這股叛軍決戰能有多少區別?
“先……靜觀其變。”章靖用疲倦而沙啞的聲音否決了陳玠的提議。
其實他根本不需要‘靜觀’,也能猜到江東叛軍接下來的‘變化’,無非就是加緊對他下邳的壓迫與威脅罷了,只是對此他毫無辦法。
正如章靖所猜測的那樣,一直到晌午前後,城外的叛軍才建成了那兩座大概七八丈高、幾十丈方圓的土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