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十八年九月,項宣麾下大將鄒袁領偏將項吉、周忠二人,率兩萬義師攻入汝南郡,迅速攻佔了安陽、新息、戈陽、慎陽、襄信等汝南南部的幾座縣城。
這乍看似乎顯得項宣麾下的這支新長沙義師有多麼厲害,但實際不過是因為汝南郡的衛戎力量實在過於羸弱罷了。
汝南郡的積弱,由來已久。
當年‘通許戰役’後,江夏義師渠帥陳勖見大勢已去,遂放棄退守汝南郡,率領殘軍投奔江東義師,而後晉國朝廷便遣虎賁中郎將鄒贊迅速收復了汝南。
然而諷刺的是,就跟後來的山東諸郡差不多,此前在陳勖的管治下還算穩定的汝南郡,在被晉軍接管後,局面卻反而變得混亂。
原因就跟之前所總結的那樣,一方面是鄒贊當時急著調兵前往山東***東義師,來不及在汝南郡訓練本地衛戎力量,一方面則是朝廷派遣官員的不及時。
截止鄒贊當時率軍前往山東的那會兒,汝南郡這偌大一個郡,有至少一半的縣城朝廷還未來得及任命縣官,全靠各縣的縣丞與鄒贊臨時任命的縣尉在支撐。
要命的是,汝南各縣當時剛剛經歷一場兵禍,縣倉里根本沒剩下多少錢糧,因此各縣縣衙也無力征募縣卒形成戰力——這樣說雖有稍許誇大,但最起碼這個過程被大大拖延了。
而後,汝南郡便出現了長達數年的動盪,郡內的百姓紛紛逃亡,有的向北逃亡至陳郡、潁川郡,有的則向東逃亡至廬江,整個汝南境內,賊寇四起,民不聊生。
這樣的局面,相信晉國朝廷也並非不知情,畢竟他們直到今日還在派遣縣官,但遺憾的是,前有江東義師為禍,後有泰山賊稱王,朝廷實在沒有餘裕的精力來收拾汝南郡的亂攤子。
畢竟,汝南郡當時雖然亂,但因為地形限制並未形成大股賊寇,朝廷也就暫時任由它去了,反正汝南郡距離邯鄲很遠,再亂也不太可能波及到邯鄲,這一點與泰山賊是截然不同的。
正因為多年混亂,且積弱已久,因此當項宣麾下的大將鄒袁率領大軍攻入汝南郡南部時,他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阻力。
所到之縣,雖然不算望風而降,但也著實沒有什麼抵抗,長沙義師輕輕鬆鬆就拿下了五個縣,比攻陷江夏郡還要輕鬆——畢竟江夏郡當時好歹還有王尚德留駐的萬餘兵力。
在一路高歌猛進的情況下,鄒袁劍指汝南郡的郡治,平輿。
在平輿這座城池,長沙義師終於遇到了像模像樣的抵抗,朝廷派來的新郡守楊翰試圖發動軍民積極抵禦叛軍的進犯,然而這位楊郡守手下就那麼寥寥三四千訓練不久的郡軍,不誇張地說連迎擊臥牛山群賊都辦不到,又如何能抵抗長沙義師?
要知道這兩年的長沙義師,那可是在與王尚德的對抗中迅速磨礪成長起來的隊伍,儘管在兵器、甲冑方面至今仍有不足,但整個義師的精神面貌,也就是士氣,根本不是汝南郡那羸弱的郡軍可比。
因此平輿方的戰敗也是不足為奇,隨著城門被攻破,郡守楊翰力盡被擒,這場短短只有半個時辰的攻城戰,便以長沙義師的勝利而告終。
大概是欣賞這位楊郡守的勇氣,大將鄒袁並未難為後者,相反給後者開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條件:只要楊翰願意投降長沙義師,他長沙義師就對平輿縣秋毫不犯。
誰都知道,項宣是個‘老派’的叛將,倘若說之前的關朔還可以容忍綠林賊的一些惡行,那麼在項宣成為長沙義師的那一刻起,像曾經綠林賊那樣的惡行,就在他的軍中被徹底杜絕了。
就像鄒袁先前拿下的幾個縣,其麾下義師並未在城內搶掠,更沒有濫殺無辜,相反,義師的軍卒們還除掉了個別的‘縣霸’、‘城霸’,讓城內的百姓拍手稱快。
因此說白了,鄒袁向那位楊郡守開出這個條件,純粹就是給後者一個臺階下而已。
楊翰楊郡守也猜到了鄒袁的用意,儘管感動於鄒袁的大度,但在投降義師這件事上卻不鬆口。
於是鄒袁再次放寬的條件:“楊郡守也無需投降我義師,只需助我義師管理汝南即可,我義師在這方面欠缺人才,相信楊郡守也不想看到這汝南郡的百姓,因我義師缺乏管理經驗而受到牽連吧?”
“這……”楊翰猶豫良久,終究聚攏最後的硬氣對鄒袁說道:“即便如此……楊某也不會歸順貴軍!”
“無妨。”鄒袁展顏一笑,表示無所謂。
是啊,只要楊翰能幫助他義師打理汝南郡,他口頭上是否答應歸順義師,這有什麼要緊呢?
根本無所謂。
長沙義師對汝南郡守楊翰的寬容與厚待,很大程度上撫平了其他縣的驚恐情緒,汝南各縣很快就意識到,這股長沙叛軍,還是當年的長沙叛軍——不,比當年的長沙叛軍還要好,因為這股叛軍,不再容忍綠林賊的存在。
於是詭異的一幕出現了:被長沙義師攻佔的那幾座縣城,非但沒有因此陷入混亂,反而改善了治安,甚至於在郡守楊翰為首諸官員的協助下,各縣官府照常運作。
更有意思的是,原本因為錢糧、人力、賊寇侵襲等問題而耽擱下來的水利等方面的工程,也在長沙義師的默許下開始動工。
總而言之,相比較舊日的死氣沉沉,被長沙義師攻陷後的諸縣,反而煥發了生機。
而對於鄒袁來說,他將郡內的事宜交給了楊翰,這也使得他有精力考慮接下來的戰略。
說白了,就是接下里朝哪個方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