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只見遙遠處,叛軍隱隱有大舉進犯的跡象。
“立刻向城內傳達警訊!”孫秀沉著臉下令道。
聽到這話,當即就有南陽軍卒敲響了安置在城門樓兩側的警鐘。
“鐺鐺鐺——”
“鐺鐺鐺——”
幾聲響動之後,忽然東城牆、西城牆兩處亦相繼傳來了警鐘聲,這意味著,那兩邊亦發現了叛軍的異動。
“看來對面也按捺不住了。”劉屠摩拳擦掌著說道。
孫秀冷笑道:“他們硬要來送死,誰能攔著他們?”
劉屠附和著哼哼兩聲,旋即笑著說道:“老孫,咱們來比比今日的殺敵數如何?”
“哈哈,有何不可?”
孫秀朗笑著接受了劉屠的挑戰,哪怕他也知道劉屠是黑虎賊中的悍寇,但他自信不會遜於對方。
而與此同時,趙虞正帶著靜女與牛橫二人,跟隨縣丞李煦視察城內的幾處‘放糧點’。
就跟趙虞、李煦等人之前預測的差不多,隨著叛軍對昆陽的持續圍攻,昆陽城內的百姓,陸陸續續已有人吃盡了家中的存糧,鑑於昆陽已進入‘戰時管制’,市面上已無糧食出售,因此這些百姓就只能依靠官府接濟。
事實上說接濟也不盡然,因為這些百姓也有付出——在官府的號召下,城內的男人們要麼是加入了作為預備役的兄弟會‘民兵隊’,要麼就是在兄弟會工坊協助打造各種守城用的器械,而女人與小孩亦在兄弟會管事的指揮下,負責縫補衣服、清洗甲冑、以及燒水做飯等較輕的工作。
而相應地,負責協助縣丞李煦的兄弟會大管事陳才,亦派人在城內各處設定了‘放糧點’,按班按點發放食物。
這些發放的食物,以拳頭大的飯糰為基準,在趙虞與劉毗、李煦等人的商議下,縣衙頒佈了發放糧食的標準,一共分三個檔次。
其中,一線作戰隊伍,比如南陽軍、黑虎賊、縣軍,再包括兄弟會民兵,全部以‘一日三頓’的標準發放糧食,不論傷殘,一頓一個飯糰。
雖然那種只有鹽味的飯糰很難吃,但吃飽還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檔即是兄弟會工坊的坊工以及女人,按‘一日兩頓’發放糧食,只有早、午發放,一頓也是一個飯糰。
第三檔即是城內那些十歲以下的孩童,雖然也按‘一日兩頓’發放食物,但是數量減半。
沒辦法,畢竟隨著戰事的拖延,整個昆陽縣的軍民都要靠官府接濟,雖然縣內的糧倉暫時還算寬裕,但趙虞等人顯然要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在不餓死人的情況下,優先為作戰在一線的兵卒提供充足的口糧,而後方的工人、女人、小孩,則相對減少一些食物配給,免得糧食消耗太快。
而今日,趙虞、李煦等人就在城內的各個放糧點視察,看看放糧處的官吏有沒有監守自盜、缺斤少兩,或者利用發放糧食的權力威脅婦女什麼的。
在趙虞的要求下,縣衙對此早已對外公佈,若有官吏作奸犯科,一旦發現,立刻處死。
對此,縣丞李煦頗有微詞,認為趙虞提出的懲罰太重且不合晉國的律令,但考慮到眼下是非常時期,他最終也就預設了。
當趙虞與李煦等人巡查時,正值早上放糧時間,只見在每個街道的附近放糧處,許多城內百姓已拖家帶口排了長隊,等待按人頭髮放糧食。
也不曉得是不是有兄弟會民兵持續秩序的關係,亦或是這些百姓本身就安分,放糧的過程頗有秩序,絲毫不見混亂。
而就在這時,南、西、東三側城牆相繼響起了代表著‘威脅來臨’的警鐘聲,連續不斷。
不止趙虞等人聽到了,那些正在排隊領糧的百姓也聽到了,好奇地四下張望,雖然有個別露出了惶恐之色,嚇得嘴唇微動、唸唸有詞,但總的來說,這些百姓並無慌亂,該領糧的領糧,領完口糧的則一邊啃著那難吃的飯糰,一邊走向遠處的工坊準備上工。
見此,趙虞微微點了點頭,轉頭對李煦說道:“……只要城內不亂就好。”
李煦拱了拱手,正色說道:“周首領請放心,在下一定會妥善安頓到城內,使周首領不至於增添困擾。”
“我當然相信縣丞。……那就辛苦縣丞了。”
“周首領說的哪裡話,一切皆是為了全縣軍民……”
“唔。”
趙虞點點頭,拱手與李煦告別,旋即帶著靜女與牛橫直奔南城牆。
他有預感,今日也會是一場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