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主任進來時,張易已經站起來了,結果黃主任一站大半個小時,張易也就一直站著,擺正位置後,這是起碼的禮貌,但是沒有白閒著,是拿了本書站在太陽下面。
黃主任翻完書,心念一轉,說道:“張老師喜歡看這些古籍,上面的這些註釋很不錯。還有這個字寫得太漂亮了,以前真沒有注意,唉,現在都是電腦打字了,真沒有幾個學生練書法了。”
張易說道:“隨便看著玩的,這些書太精煉了,每次讀,感覺都不一樣,因此才寫下來,以後再讀時,可以比較一下,內容都是瞎寫寫的。”
張易手裡的是《黃帝》的碑刻拓本,內容並不全,主任手裡看的是《天瑞》,上午已經讀完了。都是道家推崇的經典讀物。
張易現在重新修煉,築基以上,一點都不瞭解,以後也沒有人印證了,因此找了不少道家典籍來觀摩體會。名士嘛,當然是讀書養名兩不誤。
黃主任想了一下,對張易說:“小張,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的《虞夏文明史》一直沒有專門老師教,都是我帶著學生自己看的,我看你在這方面很有功底,這個課就由你來教吧。”
說完又搖搖手中的書說:“這些書都是你剛買的吧,把發票拿出來,我幫你報銷了,就作為這一門課的參考書了。以後有需要類似的書籍,也買回來,我都可以幫你報銷。你剛工作,那點工資是看不起書的。”
既然決定在政校繼續教書,多上幾節課也無所謂,哪天想走了,直接辭職就行了。
張易就答應了:“主任命令,無條件執行。”
黃主任看到張易答應得爽快,心裡很滿意,就點頭道:“等一下我就幫你排進去,好好幹,年輕人多學點有好處,多做點事,更有好處。”
然後,留下備課表就走了。
黃主任的話是含蓄的,誇獎目的是激勵,張易雖然無所謂,這個人情要領的。
這才半個月,主任就注意到了,當然是繼續努力才行。
戰爭史備課筆記是現成的,說起來是還能用。教歷史的就是這點好,歷史不會變,換一茬學生可以教一樣的內容。
不過張易現在對戰爭,又有不同的理解,於是收起書籍,把去年的講義拿出來,才看了幾頁,就讓張易不滿意了。
去年還是太生嫩了,講課片面注重戰役的謀劃,目光聚焦在戰役本身了,對於時代背景,以及戰爭的發生原因,影響態勢,觸及很少,這講的不是戰爭史,只能算戰例分析了。
有了正當事情,張易也不玩找茬了,花了幾天時間,把戰爭史講義重新整理了一下,刪掉大部分戰術分析,只做簡略介紹,加上了不少背景分析內容。
介紹當時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矛盾衍生出各種態勢,並對戰局發生的必然性做出解析。這麼一改後,講義內涵有了質變的提高,張易覺得這才是戰爭史。
等完成了戰爭史講義後,張易就開始準備《虞夏文明史》的備課筆記,書籍很厚,裡面的內容包羅永珍,卻都是泛泛而談,如果照著讀,一學期也讀不完。
張易要貼合教學宗旨和任務,讓自己的課不僅生動,而且言之有物才行。
名士嘛,既然要教書育人,那就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