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若天帝所行所為,與道不合,那就是親手把自己掀翻下去。劫數自然而來。
嬴翌鑄就天庭,一應封神榜上有名姓者,早得正神尊位,自封神榜降下尊神符印,如是名正言順。
而後各司其職,署理陰陽,調和五行。便令的這大夏疆域之內,一瞬間大有變化。
以天道權柄把握自然,無論風雷水火,山川大河,日月星辰,宇空宙光,一切的一切,都變得漸漸不同。
人道之下,某處因五行失調,而至於災禍叢生,便是天道與人道的交匯。災禍叢生,合該人道去平復,而五行失調,合該諸神來掌理。
某個小千世界是否該順其自然毀滅,毀滅之後於人道有何關礙,這關礙於道有益還是有害。
天道的運轉,有時候會與人道相悖。
一個世界的毀滅,或許於道有益,而於人道無益,而此時,於天庭而言,便要擇道而行之。
有時候,世界的毀滅、災禍的發生,於道有益,而於人道亦有益,自不必多言。
嬴翌為天帝,權柄在手,天庭鎮壓之下的一切,都在心中。小到細微至一個基本粒子的運轉,大到世界的毀滅創生,都於一言而決。
當然,於天帝而言,就如同道,無處不在,而又不顯於行跡。天帝自然不會親手去處理這些事,否則那些正神有什麼用處?
天帝最大的職責,便是鎮壓天庭。
除非天庭鎮壓之下,陰陽失和、五行失調,有傾覆之危,而諸神無能為力之時,方是天帝出手之際。
天庭既立,許多事都要隨之應變。
大夏人道體系與天庭天道體系平行,互不干擾。於是將已煉至三十三重的紫禁天宮一分為二,下十二重為大夏人道體系所在,上二十一重為太夏天庭天道體系所在。
天庭各宮、殿、部、府各司其職,於人道之外,於各邊緣世界要衝之所設天兵駐地。於各界、各域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天空、村落、城鎮赦封山神、土地、城隍、河伯、水神等一應正神。
這個龐大的天道體系迅速運轉起來,短短時間之內,便已井然有序。
而時間,亦如逝水。
天道界太皇天元始宮,便是天帝居所,道之所在。
自立天庭以來,嬴翌便坐鎮於此,一則借天帝權柄修行自身,二則署理陰陽調和五行,觀天執道執天之行。
許多年來,少有離開的時候。最多便偶爾分出化身,與後宮諸后妃下凡間遊覽。
嬴翌從未冷落過任何一位后妃,他化身千千,每一位后妃身旁,便一直陪伴。
這一家子,除了尚無後代,一切都是圓滿的。
或又偶爾與諸正神論道、開法會、慶典。頗有道之無為之象。
然則畢竟有觸犯天條的神靈、修道士。觸犯天條的神靈,也勿須嬴翌動念,只按天庭規則走,收回天帝符印、消除神靈權柄,或降職發配,或關押悔過,或打入輪迴。
至於修道士,入元神者,皆在榜上,按律處置即可。而未入元神者,在人間攪動風雨的,自也有大夏帝國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