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炳琨眼中,此世局面,類似於大夏本土歷史上漢末與隋末的結合體。此世隋國面積更廣,人丁更多,動亂的規模也更大。
那李氏二世明面上還是天子,實際上卻已經失去了對這個國家絕大部分的控制權。
政令不出帝京,孤家寡人一個。
全天下都是他的敵人,失去了所有的支持者。
這樣的局面之下,有利於大夏帝國在初期時候站穩腳跟。
眼前的第二界與第一界相比,各有優劣。第一界有幕後鬼祟,但直接可動用的資源卻極豐富。生產線一運過去,便可以進入生產,滿大街的金屬隨便取用。
但此界則不能。
此界暫時沒有發現能對大夏帝國造成阻礙的鬼祟。但其生產力落後,即便大夏帝國的生產線傳送過來,那還得尋礦、開礦,經過一系列的冶煉,才能進入生產。
這就需要在初期之時有一個相對平穩的環境。此世隋國大亂,大環境是亂的,但這種混亂,比起直接面對一個統一的強盛的隋國,於大夏而言更有利。
朱炳琨面前擺著一幅簡陋抽象的地圖,是甲士蒐羅來的。這幅地圖是揚南道全圖。同時,在地圖上方,一幅立體留影與之比照,這是透過元炁通訊的探測裝置探測出的以據點為中心方圓一千里以內的地形留影。
“揚南道地理位置優越,北靠大南山脈,東臨揚江,南邊是明州河,西邊是十萬大山,整個一鐵桶,類似本土川蜀。能有如今平靜,揚南道道臺鎮壓是其一,其地利優勢也是主要因素。”
朱炳琨道:“本將軍奉命至此先驅探查,亦要為帝國開拓此界做好萬全之備。隋國紛亂,正是個大好機會。我意在半年之內拿下揚南道,以為立足之地。”
“接下來。”朱炳琨謂左右道:“再給半個月的時間,將揚南道官方、民間的勢力大小、派別、軍事部置打探出來。”
這就是朱炳琨的計劃。揚南道如此地利優勢,這是送到嘴邊的肥肉,朱炳琨怎能視而不見?
拿下揚南道,憑藉其地理環境,營造鐵桶一般,整合一道人力吞噬 物力,為帝國三年計劃後的大開拓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久,跟蹤劍書生張信兄妹的甲士回來了。
“可有收穫?”
朱炳琨問。
甲士回道:“大將軍英明。那張信說是行走江湖,實則頗有政治目的。屬下跟蹤他半月有餘,他先去了揚南牧場,三天後又去拜訪了揚南道的道臺,其後十餘日走訪了揚南道大大小小的世家豪強。昨日下午才在明州河畔的明陽縣乘船南下。”
“哦...”朱炳琨微微頷首:“細節呢?”
甲士道:“細節不曾打探多少。大將軍容稟,那張信頗為警覺,一旦屬下接近他二十丈內,他便有所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