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存在,以人為載體。而人的存在,吃是第一位。
有再多的理想,再大的抱負,也須得先填飽肚子。是以農為百業之基,國家之本。
歷朝歷代無不強調農事的重要性,為此不惜壓制其他任何一個行業,也要保證農業的穩定。
讀書人尋求解決辦法,皇帝也為此祭天求地。在農事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產生的成果比如齊民要術等等。
但終歸這個難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實際上吃飯的問題,也是影響朝代更迭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萬世王朝的第一根基不具備,其他的就更無從說起。
一個朝代的建立,從初生到發展到鼎盛,衰落的時候往往第一個伴隨著的,就是有吃不飽的現象發生。
如今這個問題,在鄭允芝看來,終於得到了解決——遠超多倍的畝產、兩個月的週期,不畏嚴寒乾旱水澇,只要不是懶的路都不想走的蠢物,就絕不會再有飢寒之虞。
其心潮澎湃,便可想而知。
區區三個縣,十餘萬人,開荒六十萬畝,便能養活河南一州七百萬人。這是怎樣的震動?!
三個月,而三個月第二季又出來了。根本不虞沒有糧食吃。
等到計劃中的億畝良田豐收,整個河南便是躺在谷堆上人間樂土。
而南陽大豐收的事實,其震撼人心之處,在民間更是驚天動地!
裕州。
城外,不知多少百姓站在田邊,望著正在收割的金黃的麥海痛哭流涕。天災人禍,沒有誰比亂世中的人們更瞭解生存的不易。乾旱、洪澇、流賊、惡官,一遍又一遍的禍害,那種絕望無法用言語表達。
如今終於天開月明!
“老天有眼啊!”
一位老人跪在田邊,雙手扣著泥土,一個頭接著一個頭的叩。
“嬴大人青天父母,萬死不足以報!”
一個青年抱著自己的孩子嚎啕大哭。
生機和希望在人們的心田裡蓬勃生長,一雙雙眼睛不復麻木,一張張乾枯的臉,在痛哭之中露出笑容和憧憬。
還未收割的,望著正在收割的,心裡想著的是自家的地。那一簇簇的麥子,一擔擔的麥粒,是如此的可愛!
“俺家裡五口人,分得二十五畝地。畝產怎麼也有十石往上。二十五畝俺算算”
“最少二百五十石!”旁邊有人叫道:“一石一百二十斤,少說三萬斤收成。”
“還是乾貨呢!”有人道:“且畝產十二石,那是曬乾後稱量的。”
“仙種哇!”有人嘆道:“早先官府說要換種子,俺們還不樂意來著。”
人們嗤笑。而實際上,當時不樂意的可不在少數。
要不是鄭允芝等人當時在裕州行政得當,說不得有百姓不願意換種,偷偷將以前藏下的種子種下,這時候就該哭天喊地了。
“嬴大人承諾人均二十畝地,現在還不具足吶。”有人道:“等這回收成了,我得加緊開荒,把咱家六口人一百二十畝補齊了先!”
“你麻稈一樣的人物,一百二十畝你種的完嘛?”有人調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