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鬼吹燈II> 第六十九章 物極必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九章 物極必反 (1 / 2)

第六十九章 物極必反

張三爺曾經盜發過西周古冢,從中找出了失傳幾千年的周天卦象,於是用十六字古卦為引,將風水陰陽之術寫入其中,著了一本《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其中“陰陽、風水”各佔一半,陰陽篇中是占驗數術、造化之理,風水篇中則是青烏尋龍、風水之道,僅這半卷,便涵蓋了摸金校尉的“尋龍訣”和“分金定穴”之術,並將中國各朝各代葬制葬俗於大成,可謂“窮究天地之理,自成一家之言”。

當著四個弟子的面,張三爺把《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扯去一半,只留下風水秘術半冊,而將陰陽秘術的半冊在火盆中焚化為灰燼,眾人大惑不解,向師傅詢問究竟,這天書何等奧妙,為何竟要燒燬了?從此世上豈不再也沒有周天古卦?

張三爺笑道:“旱地裡種田,水路上跑船,人頭頂不長果子,這都是天理天道,世間興衰造化向來有些定數,可誰能窺破其中之謎?只能說洪荒或有仙了,反正不是咱們世俗中人應該知道的,這天機雖然幽深微妙,但留在世上卻必然禍人不淺,只有燒燬了祭天才是正理。”隨即把剩餘的半部殘書,傳給了陰陽眼孫國輔,囑咐道:“摸金校尉的風水秘術,神妙無方,探盡了南北中三大龍脈,留此半卷殘書在世上,將來或許還能有它的用武之地,你要好生收存,萬勿失落。”

陰陽眼孫國輔連忙叩謝師恩,含淚收了殘書,便就此離開師門遠遊去了。最後張三爺對剩下的“了塵、金算盤、鐵磨頭”三人說,看來摸金古符就著落在你們三個身上了,今天非是吉日,等子時拜過了祖師爺,再行戴符授金。

這天夜裡,張三爺將他的三個徒弟帶到後堂,讓他們在祖師爺曹公像前跪下,叩了頭,上了香,便每人傳了一枚摸金符。

隨後還要傳行規、器械、掌故等等,張三爺先問金算盤三人,可否知道世上為何自古便有倒斗的行當?

金算盤師兄弟三人也是久涉江湖之輩,見聞廣博,對“諸行百業、各路鄉俗”所知甚詳,見師傅問起,就爭著紛紛回答:

天底下有三教九流,三教是“釋、道、儒”,九流是指九個階層,其中又分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三教九流中各類營生甚多,縱覽共有三百六十餘行。

所謂“上九流”,是一流佛主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員外六流商,七流當鋪八流匠,第九流是種莊稼的農夫,這都是正經的營生;中九流裡手藝人比較集中,數到下九流,便是戲子伶人和娼妓之類。

在這三教九流中衍生出的幾百個行業裡,本來沒有“倒鬥”這麼一行,倒鬥是屬於外八行,外八行裡有“金點、乞丐、響馬、賊偷、倒鬥、走山、領火、採水”,合稱“五行三家”,其實細論起來,這裡邊有好幾行都可以算得上是“盜行”,可在外八行裡卻給分開來算了,比如響馬是明盜,所以不能與飛賊一類的暗盜相提並論。

至於“倒鬥”,佔了五行裡的“土”字,按理說也屬“盜行”,和“響馬、飛賊”無異,做的是盜墓摸金的舉動。往高處說,倒鬥算是劫富濟貧;往低了說,也是發死人財,做損陰德的勾當,一高一低,判若雲泥。

摸金校尉自然不是散盜可比,所作所為,從來都是盜取古墓珍寶賙濟窮苦,當得起“盜亦有道”四字,在世間一向名聲不俗,只因自古窮人多,富人少,富者太富,窮者太窮,所以才有了外八行裡的幾路“盜行”,專做“替天行道”的舉動。

張三爺聽罷搖頭道,你們說“倒鬥”這行當是“替天行道”,但卻曲解了“天道”之意,摸金倒鬥也並非是這麼來的,世上的人有窮有富,富貴也好,貧賤也罷,這多是命中註定份內得來,哪裡用得著響馬盜賊來替天行道?這只不過是他們殺富劫財的藉口而已。

倒鬥卻是盜墓挖墳的勾當,為什麼有人做此營生?只因歷朝歷代崇尚厚葬,任何一座山陵古墓,從修築之日起,就要耗費民間無窮血汗,不止陪葬的寶貨不計其數,更要殺殉活埋,連築陵的工匠也難逃滅口之災。

須知天道有容,上天有好生之德,任那墓主生前是開國的明君還是治世的能臣,只要在死後的幽冥之事上奢用太過,必然虧了大德;再者墓址大多選在風水寶地,將天地造化的龍脈據為已有,也會遭鬼神之忌,天道歷來不佑此輩。

倒鬥這行當,就應了天理迴圈,不論山陵巨冢如何深埋大藏,也早完要遭倒鬥之災,一報還一報,這正是天理不泯之處,所以摸金倒鬥,並非僅僅是盜發古墓、劫富濟貧這麼簡單,也暗合著大道中的興廢之理。

就好比是咱們這個大清國,康熙乾隆治世之時國富民豐,何等的盛世,可如今真是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眼看著就要玩完了,所謂物極必反,有過興旺之時,也就自然要有衰亡之期,說到最後都是個“命”。

再者從天下憑手藝吃飯的諸行百業上來說,也不能單純的劃分三百六十行,“三百六”是一個籠統的數字,包括三教九流和外八行,乃至按山經裡最傳統的說法“名山三十六,大山七十二”,這些劃分各行各業的說法,各地多有不同之處,所以說“七十二行,摸金為王”這句話,未必準確,不能以此自驕。

在張三爺的老家,自古民間便俗有“天下九佬十八匠,平生莫做倒鬥事”之說。那是說世間各種營生甚多,都比倒鬥盜墓的要好,十八匠按其順次,歌訣為:“金銀銅鐵錫,巖木雕瓦漆,篾傘染解皮,剃頭彈花晶。”工匠之間有規矩,匠人同席進餐,按十八匠順次排座,不得僭越。在僱主家做工,當工程進入某一階段或為某一特定人服務時,統統舉行儀式,並口唱讚歌,僱主要給利市。如裁縫“開剪”,巖匠“踩橋”,剃頭匠給新郎倌理髮或為嬰兒剃胎毛,均有儀式,並唱讚詞。木匠、泥瓦匠在建房過程中儀式特別多,唱讚詞的機會和種類也多,如起屋歌、上樑歌、開梁口歌、新屋落成歌等。

在舊時的中國,佬和匠都是指有專門技藝的手工藝人,手工藝人自持一技之長,獨立營生。開店設鋪者少,流動經營或幫工者居多。“他們”農忙種田,農閒掙錢”。走鄉串戶,俗稱“做上工”,東家除供吃喝外,另付工錢,故有“天干餓不死手藝人”之說。特定的營生條件,形成“藝不輕傳”的習俗。傳藝條件苛刻,學藝甚為艱難。若有獨特技藝,只能家傳,不傳外姓人。有的家傳則規定傳男不傳女,此謂“門第師”。 拜師學藝要先求師,即請親朋好友從中說合,徵得同意後,才能認師。認師時,由學藝人的家長置辦酒席,請師傅到家,由中間人作陪,議訂學藝條件,然後到師傅家裡拜師:向行業宗師牌位行大禮,再拜師傅,最後拜師孃。一日之師,終身之父,師徒如父子,對師傅的子女以兄妹相稱。從師三年,師傅一般只管吃穿,不給工錢。參師在一些手工行業中較為流行。所謂參師,即學徒期滿後,隨師傅在外做工一年,取工錢的部分,其餘留給師傅,以表達教誨之恩。也有原有一點手藝的人再去從師學藝的稱為參師。在手工行業中,每年均有祭祀之規。各地的魯班廟、張飛廟,均是聚會祭祀地點。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宗師,木瓦工敬魯班,縫紉工敬軒轅,金銀銅鐵錫敬太上老君,屠宰業以張飛為祖師爺。

這些古老傳統的手藝行當,在農村至今尚存,細論起來,都不比摸金的手藝簡單,所以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總比一山高,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否則一不留神,就得砸了咱們“摸金校尉”的照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