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辭的政治遊戲古往今來玩了無數次了,乞骸骨退休,皇帝要是真不允許,那定然是要挽留第四次的。
元冠受跟臣下玩著這種無聊的政治遊戲,抑或說是“規矩”,漸漸地有些不耐了,道:“仔細思量下擬的人選,有什麼建議趕緊說。”
韋旭答道:“至尊,這紙上的八柱國人選,酈道元、李苗、蘇綽、祖𣈶之四位文臣,韋孝寬、羊侃、蔡佑、陳慶之四位武臣,無論是能力、資歷、威望,都是極為妥當的人選,臣並無疑議。但正如高尚書所言,十二大將軍的人選,是否還要在思量一二?”
事實也是如此,四文四武構成的八柱國人選,應該沒人能挑的出毛病。
文臣裡立國之初的三高官官,也就是俗稱的三位宰相,能位列柱國是理所應當。酈道元是帝師就不用說了,蘇綽是皇帝的蕭何,李苗是皇帝的張良,這兩位文臣互有所長,一個鞠躬盡瘁為西魏的諸多政事操勞心力,另一個每逢大戰必然隨軍出謀劃策,籌劃軍略。
至於祖𣈶之,那純粹是老頭實在是太老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種資歷的老臣,既沒人願意跟他去爭,在剩餘的文臣中也沒有人比他更配得上這個頭銜。
武臣裡,冠軍大將軍蔡佑、領軍大將軍羊侃、驃騎大將軍韋孝寬、車騎大將軍陳慶之,目前只有這四位大將軍號的,其餘的都是將軍號,能晉升柱國的,也只有這四位。
其中前三個人從龍都很早,陳慶之是最晚的,奈何人家軍功過於輝煌,能力過於突出,當世名將怎麼排都能排進前三甲的存在,現在身上又有著主導穿插代北奇襲晉陽的大功,作為一個邙山之戰前才投降的降將能進八柱國,只能說這人實在是太猛了。
至於十二大將軍,卻不是以前的那種將軍號了。
元冠受伐蜀結束後,回到長安,重新編制了禁軍,嗯,說是重新編制,其實就是擴編了。
禁軍在邙山之戰前原有羽林衛,虎賁衛,千牛衛,金吾衛共四個衛,每個衛一萬戰兵五千輔兵,共六萬人。
邙山之戰後,陳慶之的白袍軍被編成了白袍衛,由前身是洛陽禁軍的河南道屯田軍裡擇優補充,於是就變成了五個衛。
伐蜀結束後,元冠受挑選蜀地義軍精銳,新建了一個監門衛,如此這般操作,禁軍就成了六個衛。
每個衛各設左右大將軍一名,便是十二大將軍。
也就是左監門衛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左羽林衛大將軍...如此這般,共十二名。
八柱國的人選沒什麼爭議,十二大將軍就比較有爭議了,軍中一堆將軍號的高階將領,這些能征慣戰的武夫,對於這種將軍晉升大將軍的機會非常看重,若是錯過了這次,等下次禁軍擴編誰知道是哪年,又輪不輪得到自己。
風聲傳出去,西魏的將軍們真的是頭都要搶破了。
元冠受對此顯然也有所考慮,他看著手裡的名單,陷入了沉思。
說實話,這十二大將軍的評選,能力還真不是最重要的,要是按能力排,賀拔勝、獨孤信這種人,早就上去了。
奈何歷朝歷代,從古至今,論功行賞這種事能力都只是評價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立下的功勞,以及從龍的資歷,還有就是山頭派系的平衡。
這些才是作為皇帝的元冠受應該仔細斟酌的,名位酬功,不說所有人心服口服,也得讓絕大部分人都覺得皇帝很公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