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頭足,聲音大,噼裡啪啦二十鞭很快就過去了,張景嵩的屁股紅了一圈,卻連腫都沒腫。
張景嵩心裡想著,這可比晚上被求而不得的潘嬪蹂躪遭的罪少多了,元將軍是個好人吶!
皇帝聽著不遠處麥田裡跟連續炸驚雷一樣的誇張響動,心裡意外地舒服了很多,似乎是挺解壓的。
心情舒服了,看人也順眼了很多,撿了一條命的小黃門張景嵩夾著屁股被人抬了回去,元冠受也躲了會兒陰涼,繼續回到皇帝的身後當保鏢。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日子相處下來,小皇帝元詡對元冠受還是挺滿意的,武力超群,辦事利索。而且重要的是,跟元夜叉有仇,結的樑子還挺大。
這點是最重要的,因為宮裡太監和禁軍都是元夜叉安插的人,身邊有個強力保鏢,讓小皇帝安心了不少。
可惜禁軍不能跟皇帝去後宮守著他過夜,這讓元詡在午夜夢迴之際,總有些心裡沒著落,生怕哪裡蹦出來個刺客害了他。
元乂斜插著手抽出來一張奏表,傲慢地對小皇帝說道:“國債一事,今日中書與門下共議,擬了幾條方略,看看吧。”
小皇帝元詡面色一僵,強忍怒氣說:“姨夫掌管門下省,朕放心的很,既然已經決定,朕便不看了。”
元乂懸在半空中的手頓了頓,隨後把奏表直接塞進了皇帝的懷裡。
皇帝身邊的近臣全都眼觀鼻鼻觀心裝作沒看見,自古以來權臣得勢的時候,都是比較囂張的,至於皇帝和權臣的鬥爭,有時候皇帝贏,有時候權臣贏。
可不管誰能笑到最後,摻和進去的大臣往往都是死無全屍。
幫皇帝鬥權臣,權臣把你安排了,皇帝連個屁都不敢放的,最多等掌權以後給你追贈點補償,這還是皇帝有良心的情況下。
至於幫權臣鬥皇帝,你瘋了吧?
天子乃是王朝天命所繫,哪怕他是個庸碌無能之人,身上所承載的權威也不是大臣所能比擬的,胡亂地攪進去,怕是連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元義慢悠悠地說著:“中書門下的意思呢,北海王提的國債是件好事,能緩解國庫的財政壓力。如今天下離亂,百姓拳拳報國之心是有的,卻不見得有能力認購多少國債,這次就讓王公大臣們出出力吧,畢竟都是國朝重臣。國債呢,五年,一倍的本息,平定關隴之後,以關隴賦稅為抵便差不多了。”
五年一倍,拎著鞭子回來的元冠受看著風輕雲淡的元乂,一時間竟連厚顏無恥之徒都懶得罵了,恨不得直接抽這個北魏最大的蛀蟲幾鞭,虧他能想得出來,這人是有多貪婪。
小皇帝翻了翻被硬塞到懷裡的奏摺,扔到石桌上,只說了一個字:“好。”
“大臣們希望皇帝也能做表率,為天下之先,認購國債以資關隴平叛。別太少,幾百萬錢總得有的。”
小皇帝元詡已經被壓迫的懶得掙扎了,點了點頭,得到了皇帝形式上的首肯,元乂帶走了他的奏章去用印,隨後便可以頒佈成聖旨。
辦成國債這件事從來都不是元乂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告訴小皇帝,現在的北魏朝廷,還是他元乂說了算。
這位侍中可以隨意出入皇城,無人敢攔,無人敢報,他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他想做成什麼事情,就可以做成什麼事情。
皇帝?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罷了。
至於皇帝的日常用度會不會因此而有所縮減,那不是元乂所該關心的,更何況,天子節衣縮食支援關隴平叛,不也是一種表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