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瑞博斯控股和其子公司持有的各上市公司的股票,這些公開度極高的資訊,已經奠定了李衛東首富的地位。
另外福布斯似乎感受到了李衛東對他們的敵意,在李衛東的介紹中,充滿著毫不吝嗇的讚美之詞。
只是李衛東看到這些只是簡單的一笑而過,這些對他來說毫無意義,他更希望這種榜單上永遠不會出現他的名字。
只是他的這個願望註定失望,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名字一直列在第一位,李衛東這三個字那麼的耀眼。
只是在許多年以後,這個富豪榜突然就看不到李衛東的名字了。
有傳言說,福布斯雜誌被李衛東控制的公司收購了,作為大老闆的李衛東不願意再把他的名字列上去。
也有傳言說,福布斯雜誌認為,在李衛東的有生之年,已經無人可以超過他的財富,再把他排到這個榜單上,列明他的財富,已經毫無意義。
而且只會讓排名靠前的幾位富豪們尷尬,因為他們好幾個人的財富加起來也沒有李衛東的多。
福布斯雜誌在包括李衛東在內的大部分頂級富豪們的共同施壓下,不得不折中考慮,把李衛東的名字隱藏。
只是在富豪榜的排名第一的位置永遠空著一欄,每年的排名從第二名開始,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李衛東名列富豪榜首的一年後,他位於南山的別墅群終於建造完成,裝修完畢,一家人也從鬧市區搬到了郊區。
而他原來設在四合院的辦公室也隨之搬到了別墅裡去了,在空間上拉大了與公司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在放權。
而在搬家後不久,從李衛東的辦公室裡透過公司獨立的內網發出一封面向公司副總裁、子公司總裁以上高管的內部加密郵件。
這封郵件的具體內容,除了當事人之外無人得知,哪怕是後來有些高管因各種原因辭職或者退休離開公司,也對郵件的內容三緘其口,好似沒有發生過一樣。
其實那封郵件在各位高管閱讀之後就自動從內網刪除,甚至公司的伺服器內也找不到這封郵件的痕跡。
以至於在很久以後也無人得知信的具體內容,但是這封信,卻讓很多子公司在短時間內調整了公司的發展戰略方向。
有人猜測,這是李衛東向公司高管透漏了他超前的戰略眼光,為各公司指明瞭前進的道路。
後來也證明,這些公司制定的戰略方向的確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基本上都是所處的行業排頭兵,行業發展的領頭羊。
同時這封郵件也在公司內部被視為李衛東不再過問公司具體事務的標誌之一。
在這件事不久之後,新盛控股公司管理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董事會成員增加兩倍多,從原來的四人變成了十三人,而這些新增加的董事,有公司的元老級人物,還有人從跨國大公司過來的高階總裁。
董事會人員構成如此的複雜,人生觀價值觀千差萬別,也註定了不會平靜。
相應的監事會成員也成倍的增加,雖然監事會成員比較低調,但發揮的監管作用也越來越大,對公司形成強有力的監督。
而這些似乎是李衛東有意為之,在那之後,雖然李衛東還是擔任公司董事長的職務,但是很明顯,他開始深居簡出,平時露面的次數越來越少。
除了每個月一次的公司例會之外,平時鮮有能看到李衛東。
公司高管前來彙報工作的時候也越來越少,李衛東
倒是對於前來敘舊的老部下和老朋友們反而會更熱情。
而在此期間,不知是李衛東故意放縱,還是公司高管利益衝突,發生了多次權力鬥爭,後來又進行了多次的人事調整。
但公司董事會的人數卻一直沒變,每當有人退出之後,就會有更合適的人頂上。
好在這些鬥爭在李衛東的有意控制下,一直在總公司內部進行,各子公司的高管都心領神會不參與其中,埋頭佈局公司的發展戰略,他們也知道其他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把公司發展上去了,才能得到實惠。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公司的管理層終於達到了權力的平衡,也學會了平衡和妥協,穩定成為主流,而李衛東就更清閒了。
兩年後,隨著公司人事的穩定,公司的發展也穩步向前,每年都保持較高的增速,各項業務開展的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