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法理來說,他們本就是大周臣民。
這就是為什麼姬定在統一楚國後,可沒有人去投靠他,但是歸大周后,大量的名士紛紛前來投靠。
孟子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但各學派中,來大周最多的人才,可不是儒士,也不是墨者。
而是法家人士。
《九鼎法》對於法家人士可是有著致命的誘惑。
這部律法可真是太迷人了。
法律都能夠約束天子權力,那誰能夠違抗律法,法家無敵啊!
就是...就是這首席法官不該是孟子。
孟子是講道德的,可不是一個專業啊!
唯一的小小遺憾。
也有人向姬定提出建議,這術有專攻,孟子就不是幹這活的人。
但這些都無關緊要,關鍵這些人個個都是名聲在外,擁有極高的人氣,但是他們可非是楚人,是洛人,或者是韓人。
可能是齊人,也有可能是趙人、燕人、宋人。
百姓就肯定會想,連孟子他們都自詡於周民,那我們認為自己是周民,也沒有錯啊!
他們的到來,無疑是從側面證明了大周的正統性。
這其實也是諸侯最為害怕的事情,因為一旦齊人、魏人都認為自己也屬周人,那麼齊國、魏國就成地方政府。
故此,在大周發動冬季攻勢之後,趙相大戊午和齊相鄒忌,就不顧寒風,趕來魏國。
對於他們而言,魏國是擋住大周第一道防線。
惠施心裡也非常清楚。
“依我看來,如今唯有二策可行之。”惠施道:“其一,待春暖之時,我們一道出兵,與大周決一死戰。”
鄒忌立刻道:“這恐怕是賙濟所期望的,如今我們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各國消耗巨大,若是再出兵的話,只怕都不用賙濟來,我們國內也會發生動亂的。”
大戊午連連點頭,“齊相言之有理,此策使不得,使不得,若是再貿然出兵的話,那無異於給賙濟送人馬。”
他們都不傻,姬定就是鑽這空子,如果他們不顧民生,強行出兵,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惠施道:“若不打的話,那就希望二國能夠支援我國糧食,否則的話,用不了多久,我們魏國就會發生動亂。”
之前他曾建議魏王號召貴族發放糧食給平民,但是效果甚微,大家都哭窮,之前的戰爭,貴族損耗也不少,他們也不願意拿出太多糧食去救助那些野人。
這令惠施都開始動搖。
大禍臨頭,你們還捂著那點糧食,反觀大周那邊,將洛陽存有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救助韓國平民。
大戊午直接看向鄒忌,意思很明顯,我趙國可沒有糧食,能夠支援魏國,就只有你們齊國。
鄒忌道:“也許還有第三策。”
惠施道:“齊相有何妙策?”
鄒忌撫須道:“逼迫賙濟還大權於周王。”
大戊午道:“這如何逼迫?”
鄒忌就道:“如今賙濟以大周宰相自居,勒令諸侯撤銷王號,可實際上,如今周王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真正掌權的可是賙濟。
我們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表示如果賙濟願意將大權交予天子,那我們就願意撤除王號,迴歸大周。”
大戊午道:“賙濟肯定不會願意將大權交予周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