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音者,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
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症狀,以診斷病情。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黃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絡,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摺疊治則學說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2.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藥;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和《素問·徵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後: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後施治。有關標本先後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
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於虛實兼雜之症,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9.病為本,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這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癒疾病。
10.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11.制方遣藥:《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非常多,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方員補瀉、深淺補瀉、徐疾補瀉和輕重補瀉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摺疊編輯本段學術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一、“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鈃、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執行不止,然後才生成宇宙萬物。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於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二、人與自然的關係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於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係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三、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