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藤堂高虎留下,自然不可能單純是為了說火炮隊的事兒,秀家還想讓其在常備中訓練盾刀手。
日本歷史上的有盾的,彌生時期日本還是石器時代,盾牌是主要的防禦武器,三國志中記載倭兵也有手持半人高木盾的記載。
前文已經介紹過日本為什麼盾牌不作為士兵的主要武器了,大致就是弓的發展促進了盾的發展,但是底層的p民命不值錢,武士老爺有大鎧的草袖可以達到盾牌相近的防禦效果。
再加上日本弓壽命的及繁雜的工藝問題,使得丸木弓開始成為主流已遠端武器,而丸木弓的威力都很弱,對於足輕來說頭頂寬大的陣笠只要頭一低,就能低於大部分弓箭射擊。
當然啦,部分倒黴蛋並不被統計在內。
這個時候的隼人盾主要是作為墓葬的陪葬和重要府邸、建築門口的禮儀性道具,有防止惡靈侵入的意思。
後來到了戰國時代,鐵炮的流入就連大鎧都沒有抵抗之力,既然眾生平等又要盾牌何用呢?
當然啦,後來戰國大名們發現將竹子捆在一起的竹束具有一定的防禦鐵炮穿透的效果,但是這種東西也就攻城守城的時候用用,並不方便攜帶。
之後的日本科技樹就好像點歪了一樣,盾牌再也沒有興起過。
但是要知道在同時期的歐洲老爺們,在火槍、大炮已經成為主武器的時候,胸甲騎兵、胸甲劍士們依舊會帶著盾牌衝鋒。
要知道所謂的南蠻胴實際上是根據武士老爺們的口味改造的,又因為日本人當時的小身板,大部分南蠻胴甲的甲胃厚度刻意減薄的,就連歐洲老爺都要帶盾牌,日本人憑什麼不帶呢?
這個問題秀家一開始就發現了,可是對於武士老爺們來說拿著盾牌和單手劍哪有雙持武士刀和揮舞的長槍來的帥啊。
對於普通足輕來說,盾牌並不是一個容易控制的武器。
要知道明朝《武備志》中單人持的圓盾即有5公斤重,戚繼光的《練兵實記》中的記載,即便是藤牌的重量都答道了5斤,明朝1斤為598克,相當於3公斤。
事實上這一點秀家也深有感觸,在吉備軍陣中被廣泛使用的木楯,其實和竹束一樣,都是因為重量的問題只能作為半固定的軍事裝備,人根本不可能單手持著木楯,單手持刀上去拼殺。
如果真的要持木楯上去的話,還不如學學牛頭人,直接納木楯做武器來的高效。
除了木楯的重量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盾牌其實是最難訓練的。很多人受遊戲的影響認為新人適合納盾牌,因為覺得可以避免捱打。
實際上新手使用盾牌反而更容易出事,因為雙持武器的發力點在手腕部,稍有不慎就會手上。
而且持有盾牌的目的是防守反擊,但是受限於盾牌的防雨面積,根本護不住所有位置,很多人面對如潮水湧來的攻勢,根本做不到使用武器進攻。
而劍盾的要義在與依靠盾牌近身之後,利用盾牌遮蔽敵人視野,同時阻擋攻擊敵人攻擊角度的同時給自己的武器流出足夠的攻擊角度,在限制對面的武器後再進行攻擊。
光寫著一段話就用了五行字,你想想看實際作戰的時候有多繁瑣,多技術活了。
至於盾陣那更別想了,盾陣的要義在於遇到敵人可以快速組成陣型,並在有人倒下之後,絲毫不作反應的快速補位。
在這個文盲率這麼高的時代,這都不是幾個月能訓練出來的事兒。
歷史上著名的持有盾牌的部隊,比如羅馬的軍團步兵和馬其頓的持盾矛手都是精銳部隊,其組建的單位相當於小富以上的公民。
在中國藤牌手也不是影視劇中發個盾牌和刀就能上去的炮灰,恰恰相反盾刀手往往需要經過1年以上的戰陣廝殺的老兵才能升任,是軍陣中最得軍官信任的階級。
你還被不信了,因為戰爭是不會騙人了,回想一下各國作戰的時候最多的炮灰是哪個兵種吧......
沒錯,就是長矛手,因為有槍陣的存在,他們本身就是耗材,發一根長矛就行,就算沒戳中還有別人給他容錯呢。
日本人當然也知道這一點,誰都不願意去做炮灰,而長槍這個玩意兒在戰陣中恰恰是很好摸魚的武器,所以像某些戰爭雙方數萬人打了一整天,到頭來才死了幾百人的情況。
這也就有了為什麼川中島之戰雙方合計戰死4k人之後,撼動天下的情況了。
等到後來,鐵炮傳入之後,關原之戰20萬人打了一上午,雙方合計戰死2~3萬人。
看到沒有,科技才是改變勞動生產力的唯一方式啊,偉人誠不欺吾~!
而且在日本戰國,打仗這個事兒吧,本身就是給領主老爺打工的。
現在常有說法,人家拿個2~3k工資,你還指望人家拼命?
要知道戰國的武士和足輕可是自費去給老爺打仗的,你給錢都不能指望人家拼命,自費給你打仗更別說了。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來最近外網出現的大鵝徵兵時候的貸款打仗的廣告。人家更狠,直接給你負債打仗。
如果說在此前,西國作戰的時候,盾刀手這個兵種還能暫時緩一緩的話,隨著時間距離那個歷史時刻越來越近,秀家對於這一可以在前線抗線的兵種的需求愈加急迫。
因此秀家對著藤堂高虎說道“挑選身強力壯,膽氣過人者,教習其刀盾之術,列陣於第一排。各營最起碼要裝備一100人的盾刀手,每個伍要備有1人。”
“所持盾牌為半人包鐵方盾,右側腰部有一個拳頭那麼大的缺口,用來放置短矛的時候使用。戰陣的時候列盾於前,舉盾持矛破開敵陣。混戰之時用背後揹負的擔任包鐵圓盾持刀力戰。”
“槍盾戰陣的事兒我可以大致教你,這事兒主要在訓練整齊性上,可是刀盾作戰我不是很瞭解,這事兒你得找人去界、平戶找南蠻人去,特別是西班牙人,那邊有成體系的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