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反,天下的所有事情,如果是因為不斷的積累而成功的,那麼他的底子最紮實,他會一直這麼牢固下去。
以上這段話對於經歷了改開和千禧前20年大時代的秀家來說卻是感觸頗深。
你去看這20年的各種成功人物,就不由的想問,究竟是時代創造了他們,還是他們創造了時代?
有些人每次踩在風口上,利用後20年人民的高負債造就的首富神話,終究因為高槓杆的支撐不住而破滅。
有的人卻勤勤懇懇從一個小韌體開始,未戰先思敗,縱使前面幾年發展磕磕絆絆,卻避開了大部分的風險,當時代的潮水褪去,終會發現有人是穿著救生衣在游泳。
放在當下來說,秀家不得不將他的話聯想到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頭上,他們這兩個人又是不是因漸而盛的“勢”呢?
望著以心崇傳雖然低著頭卻時刻盯著自己的眼神,秀家不由的心裡犯憷,這個小和尚別看年輕但是這個天下的情況卻看得清楚。
“師傅能想到這一層著實出乎了我的預料,我認為這已經是悟而不僅僅是通了。而師傅卻自己認為是通非悟,我很好奇師傅到底在悟什麼?”
“當然是通啦。若是悟便可先明勢與積,不為其所誤。”
翻譯過來就是,想要提前分析出那些人是被時代推上去的,那些是人是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的,這樣才不會被前一種人耽誤。
“師傅是想探將生之事乎?好大的志向啊。吾嘗“聞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然而這全天下最難的就是驗之來事,若是師傅有朝一日得以參透其義,還望不吝賜教。”
兩個人似乎都對對方的回答不是很滿意,在秀家看來以心崇傳確實有一些天賦,稍加培養必是一番能相。
不過現在他還是太年輕,說的話也太過假大空的,居然去考慮如何去參透未來的事兒了。
別看秀家在前面批判了某些人這麼多,事實上也是站在時代褪去之後才發現的這些問題,正值時代風口時候秀家又未嘗不是一個逐夢者。
換到現在來說,秀家難道不是一個因勢而成的人嗎?他借的是秀吉的勢,秀吉借的是信長的勢,信長借的是天下四分大名自顧之勢。
所有人都在借“勢”,歷史上的德川家康也在借勢,你看他在秀吉死之前敢放一個屁嗎?
以心崇。(本章未完!
第113章 悟
傳確實悟出一些道了,不過一味的把“勢”打死卻是有些過了。
以心崇傳對於秀家的回答也不滿意,他本來以為秀家會是他心目中的那個“人選”,但是秀家卻是那個明勢而循勢之人,說白了就是投機分子。
兩邊似乎都放下了此前對對方的試探的好感,殿內陷入一陣沉默。
最後還是秀家惜才,或許更多的是不忍心將他留給敵人吧,於是開口說道“師傅的理想太過遠大,我實在有些跟不上步伐。
我只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對於治國來說我就始終堅信“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道理。
我始終認為國與家之間是分不開的,只有讓武士和百姓們的小家安定了,我的領地才能安定,放之天下我想也是這個道理。
師傅在就糾結何種因勢漸盛,何種以積而成的時候,難道不就是另一種想要循勢而盛的表現嗎?”
秀家說這些話的出發點,並不是他真的參悟了什麼大道理,完全就是他想要招攬以心崇傳到自己手裡隨口說的一句話,目的是打擊其的目標,擊垮他的心理為之後招攬的話術做鋪墊。
但是未曾想自己說完之後連自己都愣了一下,對面的以心崇傳更是驚訝的看向自己,隨即陷入一陣自我反省之中。
不久之後以心崇傳坦然笑道:“多謝右大將解惑,未曾想我居然陷入了自己的設定的魔道之中。”
而秀家也沒有自我辯解,反而趁機向他發出了招攬的請求“我與師傅有緣,如今已經是3次相會了,每次都有不錯的領悟。自我認為我與師傅之間已經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了。
如今我即將從西國轉封東國,不知道師傅願不願意隨我前去關東,繼續與我辯證解惑?”
而以心崇傳也趁機答道:“如此甚好,能得右大將一個知己是小僧的榮幸。”
聽到兩人三兩句對話以心崇傳就打算跟著秀家遠行關東,在一旁陪著的少僧正驚訝的看向他問道“崇傳,你師傅交代你的課業不完成了嗎?”
以心崇傳坦然答道:“心有菩提,方能了悟人生。修佛,旨在修心,不是遁世,不是避世,而是為了超越自己。”。
第113章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