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收復王京就在眼前,柳成龍自然不願意明軍撤走。此刻的明軍上下實際上確實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
強攻坡州給楊元的前協帶來了3000多人的損失,再加上金川、平壤之戰,楊元的前協已經陣亡4千餘人,幾乎達到了一半的程度。
本來李如松圍攻漢陽的主力便是中軍了,現如今又發了水師退走、營中軍糧不濟和營中疫病的情況,依照李如松的想法早就應該撤兵了。
之所以一直沒有撤兵,全是平安道都巡查使柳成龍和朝鮮平安道節度使李薲一直勸說的緣故,他才念著藩邦之誼,以及萬曆皇帝的旨意一直拖著。
他本來想要等到拿下揚州之後再拿下漢城,至此明軍確實已經盡力了,不作修整肯定是不可能繼續的了。
誰知道昨日發生了日軍走密道夜襲高陽的事情。
雖然說昨日的夜襲受創的是朝鮮軍,但是誰都知道日軍是盯著明軍來的,要是昨日明軍和朝鮮軍互喚了營地,受損的豈不是明軍自己?
朝鮮人將北漢山中聯通高陽和揚州的密道不告知的明軍,很明顯是藏著一手的,這讓李如松如何可以接受?
李薲見李如松要退兵,撲通一下就跪在了他的面前祈求不要退兵,但是李如松此刻心意已決,確實別人再也勸不動的了。
因此他下令全軍整理裝備,先將傷兵、病卒和重型火炮轉移直開城,步卒騎兵後續再行撤兵。
同時,他書信給揚州的張世爵和李如柏,將這邊的情況稱述給他們聽,讓他們也從抱川撤圍向開城撤兵。
要知道此時李如柏所部已經帶人與張世爵會和,兩邊人馬長在商議如何分兵包圍揚州和抱川,待到兵馬剛剛分配完成各自包圍了城池就受到李如松要求撤兵的信件。
其實張世爵和李如柏所部中疫病的情況也有不少,不過好在這兩部因為此前分開來掃蕩了其他朝鮮城市,軍糧上還是有些保證的。
事實上李如松從王京撤兵除了以上原因之外,他覺得如今明軍後勤拉的太長了,雖然有情報說便上咸鏡道的日軍兵力不足,但是萬一發動奇兵突襲平壤那麼自己的後路就被斷了。
受挫於漢陽城下的李如松已經沒有剛剛入朝時候的意氣風發,他甚至覺得自己此前一路沿著開城南下的策略太過冒險,他還是打算撤回平壤稍作休整之後去拿下咸鏡道之後再行南下。
這是李如松原本的計劃,但是出了日軍夜襲高陽那件事之後,李如松對朝鮮人有了偏見,甚至都打算直接撤兵退回明國境內了。
與此同時駐守王京的小早川隆景和豐臣秀次,本來還在等待後面毛利輝元的援兵,甚至都已經收到了福島正則揚州被圍的訊息。
結果沒過幾日就聽到了高陽明軍撤走,不久之後,揚州、抱川撤圍的訊息,稀里湖塗的就拿了勝利。
彼時兵部侍郎宋應昌聽聞李如松要從漢陽撤兵,大驚失色的從義州南下與他會和詢問緣由。
在從李如松這裡聽到了事情的大概之後他也極為憤慨,再看到明軍將士因為斷糧而變得面黃肌瘦之後,他也贊同李如松撤兵的建議。
但是他對李如松說道“天子執意滅倭,將軍今日受挫漢陽城下就要撤回國內,恐為天子不喜。不如就撤回平壤修整,軍糧之事我會代為籌措,再尋良機如何?”
人機是兵部侍郎,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自己只是一個武將丘八,肯這麼低聲下氣和自己商量李如松也沒道理甩人臉色,稍稍思考之後便同意了下來。
於是明軍自退回開城之後,再向平壤撤退,最終與2月25日,全軍撤至平壤。
李如松雖然撤兵有自己的理由,但是畢竟忤逆了萬曆皇帝的意思,萬曆皇帝在不久之後將他以述職的名義召其回京,加封其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但是其實這個時期明朝的五軍都督府權柄早已被兵部稀釋,太子太保有多是虛銜,萬曆此舉實際上是對李如松明升暗降,收了他的兵權。
至於在朝的明軍暫時交由兵部侍郎宋應昌統領,各部將領協助,實際上就是沒人管再朝的明軍了。
李如松會津述職的時候向萬曆皇帝講述了自己退兵的原因,他表示朝鮮徵募不到軍糧其實也不是朝鮮官方的問題,實在是朝鮮諸道已經打爛了。
自去年春季受倭災之後,朝鮮各地便輪番遭受兵災,地理的糧食根本種不出來,朝鮮朝廷自然徵募不到軍糧。
若想保證入朝明軍軍糧,就必須從遼東、從山東運輸糧食。在沒有鐵路和海運的當時,要供應4萬餘明軍人吃馬嚼,甚至還要支援朝鮮朝廷上下,這無疑是一筆非常好大的工程。
萬曆儘管不喜李如松未經請示便領兵回撤的舉動,但是也知道他這麼做確實是為了儲存明軍主力考慮的。
自古以來戰爭打的就是國力,但是眼下的朝鮮不能自給自足糧食,大明海運軍糧也不現實,在缺少軍糧的前提下,縱使前線有再多優勢也是浮雲。
聽完李如松的解釋,萬曆儘管有百般不願,但是也明白朝鮮之戰已經到了不得不和談的地步了。
石星受命宋應昌找機會和日本議和,但是石星也表示如今議和有損朝廷形象,他會緊急運一批軍糧去平壤,讓宋應昌想辦法短時間內搞出一些優勢出來,這樣好和談上佔據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