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備前宰相> 第九十五章 壬辰倭亂(28)洛川之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壬辰倭亂(28)洛川之戰 (2 / 3)

這種甲胃在外面看起來好像沒有區別,但是在《清會殿》中明確對其以“明甲”和“暗甲”進行了區分。

實際上通明一代大部分士卒身上穿著的,則是穿沒有鐵甲內襯的,或者僅有胸部有鐵甲片的減輕重量的棉甲,又或是自宋、元時代遺留下來改制的齊腰甲、曳撒甲,這三種甲胃的全重不超過15斤,可以大規模裝備。

少部分邊軍精銳還裝備有柳葉甲、長身甲、魚鱗甲等甲胃。(參考《大明劫》)

明朝甲胃最主要的參考《出警入蹕圖》中,明帝王身上穿的就是意見魚鱗甲,而明制大漢將軍鎧是一種山紋甲,出警入蹕圖中的錦衣衛身上的。

除此之外,遼東總兵李如松的貼身甲胃也是一件魚鱗甲,副總兵楊元的甲胃是一件非常傳統的宣大札甲。

除此之外,南兵因為身體普遍比北兵瘦弱,身上的布面甲也與北兵不同,戚繼光將其改良,去掉了鐵質的龍蝦甲遮臂和戰裙和鐵兜,僅僅是將上半身的戰甲稍稍拉長之後配上護心鏡的樣式,使得重量減輕了1/3~1/2。(參考仇英:《抗倭圖卷》)

近些年很多人認為布面甲是明朝甲胃的代表,這句話是也不是。說是是因為布面甲是中華千年甲胃文化巔峰之作。

它是在應對箭鏃、火器鉛彈、刀槍噼砍的防禦效果上面最為平衡的一種甲胃,最關鍵的是在重量上也找到了最好的比例。。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在明朝時期,鐵質甲片的鍛造早不是問題,反而是棉甲的反覆沁水壓實晾曬是一門功夫活。

但是問題是製造的成本和換裝成本不是明朝朝廷所能承受的,事實上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們整個國家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制式裝備。

最一步說,如果布面甲真的已經成為明制最好的甲胃被大規模裝備,為什麼當將領的李如松、楊元等人反而不穿這種甲胃,去選擇魚鱗甲或者扎甲呢?

當官的是傻的嗎?不穿最好的甲胃,不想要活命嗎?

事實上爛的永遠的普通士卒身上的魚鱗甲和扎甲,將領們身上的甲胃絕對是精工之作,只能說布面甲相對於當時大部分邊軍身上穿的扎甲要好上不少。

在退一萬步說,後來讓清軍吃遍了苦頭的南明鄭氏的鐵甲軍身上穿的就是宋制全身步人甲,這可是扎甲啊,難道明軍精銳的甲胃過了百年反而退步了嗎?

近些年人們對明軍甲胃全是布面甲的印象,多出自萬曆時期剿滅寧夏叛亂之後所做的《平番得勝圖》中的明軍騎兵樣式,卻忽略了李如松從固原發兵那部分圖上依舊有很多身著白色扎甲的兵士。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要說明一點,布面甲在明軍只是在少部分精銳中才有裝備,我在前文也一再說過,遼東騎兵多穿布面甲,宣大騎兵則以扎甲見多。

而李如柏麾下的1萬人的主力恰恰是薊遼兵和南兵組成的,身上的布面甲比例要比其他幾協要高的多。

面對身著布面家的明軍,普通的弓失想要造成傷害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鐵炮如果不是射擊道頸部等薄弱部位,也頂多是讓明軍士卒摔一個踉蹌罷了。

往往真正能對他們造成有效殺傷的,還是城頭向下砸下的石塊,原本為了從側面殺傷明軍而修築的沿山屏板,幾乎沒有產生多少效果。

明軍付出了少量的代價,便順著梯子爬上了三方城頭,好在秀家對此早就準備,相對於其他軍團近戰武器大多是刀劍不同,秀家給徵朝部隊額外準備了一個錘子,遇到身著面部甲的軍隊就用錘子朝腦門招呼。

來到朝鮮之後,部分士卒參考日本忍者使用的鐮鼬,設計出了鏈錘,並在此前對朝鮮慈城江南4陣邊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

因此當鋒利的刀具不能對明軍造成殺傷的時候,這些鈍器便被用了上來,許多明軍士卒紛紛掩面倒地不起。

但是作為主力的琦玉眾人數還是太少了,守備三方城的只有300人,去掉使用鐵炮的,又有多少人能使用錘子與明軍肉搏呢?

至於朝鮮僕從軍,日軍對他們也不是很信任,手中的武器多為長槍,或許有三五成群能將一名明軍捅死的存在,但是緊靠這些個例並不足以挽回頹勢。

好在洛川峽谷很窄,明軍鋪不開兵力,展現不了兵力優勢,只能不斷的採用添油戰術,整體看來戰鬥規模聲勢浩大,但是真正入城廝殺的人數並不多,看起來和古惑仔打架似的。

但是繞是如此,戰至當天傍晚,日軍趁著明軍撤兵的功夫主動退走。

日方在這裡丟下了150多具屍體之後向後面的第二道防線撤走,留下的屍體中大部分還是朝鮮僕從軍的屍體。明軍戰後統計戰死76人,傷86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