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備前宰相> 第101章 布林哈通河之戰(下)(6K超大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1章 布林哈通河之戰(下)(6K超大章) (3 / 3)

被放在軍陣後面的都是四旗中無家的旗丁,包圍上來的女真僱傭兵有突然之勢居然不能將薄弱的四旗後陣鑿穿。

雙方之間的戰爭與其說是戰爭更像是部落之間的打架鬥毆更為貼切,完全毫無章法全靠一腔蠻力隨意揮舞著武器,白瞎了豐春家支援的優質鋼刀了。

若是此刻從後繞後包圍是一隻精銳,恐怕正紅旗和正白旗今日就要交代在這裡了。

努爾哈赤的反應也很迅速,他看出了對面的弱點,親自帶著手上僅剩的6個黑旗牛錄4個正黃旗牛錄向著正白旗後方殺來,目的是要將對面的女真僱傭兵擊穿,救出陷入包圍的正紅旗和正白旗兩軍。

隨著努爾哈赤的加入,本來包圍兩旗的女真僱傭兵很快潰散,但是幾乎是在同時,穆爾哈齊所領的正藍旗也被兩面夾擊殺潰。

中軍失去了壓制之後很快配合起騎兵對右翼進行支援,努爾哈赤見正藍旗已經潰走,正黃旗短時間內不能拿下對面左翼,自己這邊又將紅白兩旗救出,索性便吹號收兵。

努爾哈赤領著主力撤回,但是日珠聯軍卻也沒有了追擊下去的實力,此刻近4000僱傭兵在努爾哈赤衝擊之下早就已經跑的無影無蹤,右翼苦苦支撐珠舍裡部和龍造寺家也損失慘重。

至於中軍頂在最前面的8個軍陣,僅有2個尚且完整,有3個已經被正藍旗擊潰,若不是真田信繁率領赤備支援及時,恐怕中軍頂在最前面的3200人就要漏陣了。

要知道這可是當下朝鮮僕從軍中最精銳的一部分了,若是他們被打穿了,你指望後面那群扔石頭的僕從軍頂上來嗎?別開玩笑了。

雖說正藍旗一時陷入苦戰,卻是差點就能將朝鮮中軍殺穿,等到那個時候配合兩旗拿下右翼之後在反殺左翼豐春家,努爾哈赤怕是勝局已定。

眼下既然努爾哈赤已經退兵,聯軍稍稍打掃戰場之後也帶人撤回佛拉木山城。

努爾哈赤帶人當夜撤回圖荼山城修整,經過點算損失最為嚴重的就是正藍旗了,原本擁有12個牛錄的正藍旗經過點算之後只剩下4個牛錄多一點,努爾哈赤索性將剩下的人編入輜重,等到戰後恐怕要重新編制四旗了。

正紅旗、正白旗各自損失2個牛錄,而給他寄予厚望的正黃旗,面對豐春家時候反而損失了4個牛錄。

若是在加上黑甲軍損失的2個牛錄,整個布林哈通河之戰直接讓努爾哈赤損失16個牛錄5100餘人。

對於人丁本就不足的女真來說,這麼大的損失確實讓人難以接受了。

建州女真初期的戰鬥意志不容置疑,但是裝備水平普遍不高,這樣讓秀家抓了一個時間差,若是對上的是在薩爾滸之後,得到了10萬明軍精銳甲胃的女真士兵,此戰的結果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事兒了。

與此同時珠日聯軍這裡也不好受,拋開潰散的僱傭兵不說,珠舍裡部6000餘人死傷過半,若是下賜努爾哈赤再次領兵而來恐怕只有投降的結果了。

龍造寺家這邊損失了近2000人,中軍朝鮮損失2000餘人,左陣豐春家損失700餘人,大部分是第一陣的白甲軍和楯車上點名對面重甲單位的弓武士和大鐵炮足輕。

換句話說,此戰珠日聯軍死傷超過7800餘人,這還不算3800名僱傭兵的損失。

經過努爾哈赤整編後的女真四旗,其恐怖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不論香西佳清怎麼勸說,鍋島直茂是鐵了心要帶人返回會寧了,而龍造寺家一撤,香西佳清獨留在這裡又有什麼意義?

隨即便向珠舍裡部部落酋長告退,帶著在戰場上打掃的戰利品“凱旋而回”。

眼見日軍撤走,珠舍裡酋長裕愣額卻是失去了與努爾哈赤繼續爭鬥的勇氣,打算親自去圖荼山城找努爾哈赤祈降。

但是不是所有珠舍裡女真都願意投降努爾哈赤,圖們江東岸的女真人不願意臣服在一個所謂的“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之下。

在聽聞日軍在開拓圖們江東側(後琿春及俄羅斯克拉斯基諾)之後,便推舉一位名叫譯登巴爾的勐士為新的酋長,跟隨日軍向圖們江撤去。

他們寧願與日軍結成新的羈縻統治同盟,也不願意自己的頭上有一個隨時操控自己的所謂國主。

至此,聲勢浩大的布林哈通河之戰落下帷幕,努爾哈赤和日方都損失不清,都需要回去舔舐傷口。

儘管香西佳清向花房正幸彙報此戰大勝努爾哈赤,不過珠舍裡盟友丟失,日方一樣損失慘重以及努爾哈赤的主動撤走都讓鍋島直茂認為此戰乃是一場敗仗。

他向軍團長加藤清正如實上報了戰況,再由加藤清正與其聯名彙報給了豐臣秀吉。豐臣秀吉聽聞咸鏡道北出建州再次失敗,再一次打擊了他對朝鮮之戰的信心。

要知道此刻的在朝鮮的日軍,全靠咸鏡道和江原道糧食供應補給,若是兩道丟失在海路被斷絕的當下,真的一點和談的本錢都沒有了。

豐臣秀吉書信一封給加藤清正,勒令其嚴守咸鏡道各個隘口,防備明軍來襲,不許再出擊咸鏡道。

同時他書信給王京的豐臣秀次,表示可以適當的在作出一些讓步,以換取和平。

就在明日雙方和談再一次出現進展的時候,日本本島這邊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那座柱石終於再也支撐不住,關白秀吉的弟弟豐臣秀長於文祿三年5月15日薨於京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