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至下午時分,兵力上處於優勢但是遲遲不見北側開啟局勢吃掉渡河而過的4萬東軍的豐臣秀次,不顧黑田如水的反對,又派人向中津防線增派1萬軍勢。
至此整個明石城正面戰場的西軍只有3萬人左右,與明石防線的3萬人人數相當。
秀次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整個上午都沒有看到對面名石城有動作,他認為今日的這次攻勢可能是不滿石田三成靜坐戰的部分東軍將領自作主張的舉動,而石田三成依舊像一個老烏龜一樣選擇死守明石。
那麼他就想要利用時間差,用最短的時間打垮北側那4萬東軍。
但是事情就是與他所想的事與願違,北面遲遲不能開啟局面並不是北側兵力不夠導致的,北側此前擁有6萬軍勢,打4萬軍勢本身就是有優勢的。
只是戰場寬度就這麼大,北側西軍第一線三個面一共才投入了4萬人左右,而東軍實際投入一線作戰的只有2萬餘人。
豐臣秀次的這次戰略調動實際上更像是添油戰術,關鍵是這個油還沒有添進去,全溢在外面了。而這一切反而恰恰是石田三成所期望的。
眼見西軍在北方遲遲不能開啟局面,豐臣秀次更加焦急,他下令讓他的弟弟秀保帶著紀尹和歌山藩精銳親自前往北方督戰,務必要將渡河進攻的東軍聚殲於中津城下。
望著河對岸的西軍又有一支部隊走出,明石城內眺望佔據的石田三成明白時機已到。
他下令明石城內剩餘的3萬東軍齊出,以黃母衣眾、御使番眾、御詰眾3200人為鋒失頭部,嚮明石川上的浮橋發動攻勢。
這幾隻部隊都是豐臣家精銳的精銳,不同於普通的旗本,裡面所有人都是武士子弟出身,最差也是世代足輕眾因為有功被提拔入組的,擁有豐富的戰鬥和殺人技巧。
甚至在戰鬥力上,也比主要充當儀仗的御加眾、御側眾和御小姓眾要強的多。
這是茶茶交給石田三成最後的底牌,此前即便明石城再怎麼危險,這3200人都始終沒有參與到戰鬥之中。如今時機已到,自然是到了利劍出鞘的時候了。
伴隨著以上御三眾出陣的還有一隊抱著大小各異筒裝物的武士,只見他們在明石川便建立陣地,將手中的筒狀物防止在地上。
經過一輪操作之後,隨著武士的命令這些筒狀發出炸響,筒口冒出火焰,似乎有什麼東西被從筒內推了出來,向著對岸發去。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筒都能順利擊發,甚至有好幾個直接在原地炸膛,將周圍操作的足輕炸死了一片。
若是秀家或九州島津家在這裡或許會對這些武器有些眼熟,原來這些筒並不是青銅鑄造的大筒,而是鐵質筒管的石火失筒。
從一些筒上的鏽跡可以看出有些年頭了。沒錯,這些就是在11年前,秀吉征伐九州時候從島津家手中收繳的石火失,當初在岡山城下正道被秀吉認為毫無用處的東西,沒想到庫藏多年居然被石田三成又翻了出來。
石田三成將他當做超大口徑的鐵炮,籠統蒐集到了大幾十門,一輪炮擊之下直接炸膛了6~7門,使得剩下的足輕對於操作這種火器多少有些畏懼。
畏懼歸畏懼,但是射出的石丸效果確實不錯,雖然準頭全看天意,但是炮擊到對岸的彈丸在人群中炸開確實引起了不小的騷亂。
眼見效果不錯,在武士們的強令下,他們只能硬著頭皮重新清膛裝填準備射擊。
足輕們的性命並不值錢,但若是可以憑藉石火失開啟局面,幫助御三眾突破浮橋防線並站穩腳跟,使得自己這邊的3萬人渡河並鎖定勝局,那麼這點犧牲都是值得的。
除了石火失之外,石田三成不知道又從哪裡搗鼓來了一些炮烙玉,是原本在守城的時候僅剩部分,也全部投入到渡河的作戰之中。
收為浮橋一線的部隊多是小早川家的筑前眾,為了恢復筑前42萬石的領地,他們戰鬥意志沒得說。
但是此前一直作為攻城主力的小早川眾早已疲憊不堪,而且本身就是偏僻的鄉下武士,在失去主心骨後的戰鬥力更加不是精銳的御三眾可以比的。
而現在對面的東軍又是石火失的,又是炮烙玉的,收為在浮橋上的小早川眾軍勢徹底亂了。
儘管高階武士們一直在呼喊著要求砍斷浮橋的繩索,可是明石川就這麼寬,對面的鐵炮眾貼著岸邊射擊西軍防線,即便知道會挨西軍的槍子都死戰不退。
西軍在明石川上一共修築了3座浮橋,最後拼盡全力才砍斷一根浮橋的繩索,讓其帶走了十幾名御三眾士兵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