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家嫡系出身的家臣分封完畢,秀家需要對尹予原領的豪族確認封地。
最先被授予封地的是來島通總,他被秀家授予風早郡北部及野間郡南部1.3萬石領,本城為野間郡的菊間城。
來島通總是村上水軍一族中來島村上氏當主村上通康的第四子,1582年,來島通總秀吉(即後的勸誘,投靠了織田家。
因此遭到毛利氏、河野氏聯軍進攻,失去領地投奔秀吉,被秀吉收留。
後來在四國評定之後,其就被授予風早郡全領,當時的本城是在南側的風早郡內的高穴城,此次秀家受封被尹予之時,來島通總也被直接劃撥給了秀家。
這裡的劃撥並不是與力,而是直接作為陪臣授予,相當於秀家實際上少拿到了風早郡1萬多石的知行。
因為是陪臣的原因,秀家對待他的態度與備前的長宗我部信親和伯耆的南條元續不同,秀家有權對他進行轉封和重新安置。
為了安置明石景親,秀吉在其知行數不變的情況下,將他從風早郡向北挪半郡,使其的領地橫跨風早、野間兩郡。
與來島通總一同轉封過來的,還有得居通幸,他是來島通總的哥哥。和來島通總一樣投靠織田信長被毛利家擊退,在四國之戰後恢復了野間郡東部海島上鹿島城。
對於這部分領地,秀家予以了承認,反正秀家也沒有這麼多心思管理道離島之上的情況。
野間郡知行一共1.1萬石左右,但是在安排了來島通總的8000石之後,卻再難安置另外的家臣,原因是野間北部的波方地區實際上是在毛利配屬下的村上水軍控制之下。
原本他們領有尹予北部野間、風早、越智三郡,如今隨著豐臣家入駐尹予,在毛利家的示意下主動退讓出大部分領地。
雖說沒有全部退出,但是他們已經很明確的釋放出親善的態度,之所以留著波方不退,因為這裡一直是村上水軍的核心領地,實在難以再退讓,秀家也不願意過多在此糾結。
尹予這輪轉封之後剩下的桑村、周布、新居、宇摩、久米五郡8.4萬石,以及尹予、越智、風早部分1.5萬石合計10萬石領劃歸入秀家的直轄。
對於桑村、周布、久米、尹予、越智、風早6郡,秀家會用以安置常備和直轄備有功增封的旗本武士,而新居、宇摩兩郡由於擁有銅礦秀家指揮給予很少的分封。
備前的領地沒有太大的變化,僅有天神山城管正利被加封1000石,總知行上升只1.96萬石。
至此整個評定關於封賞這邊已經全部結束,秀家只負責超過1000石的大身旗本的賞賜,1000石以下自有長船貞親和岡利勝負責去劃分封地。
經過這輪封地大轉換,秀家在各國之內的領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綜合來說就是備中、備前直轄領略微減少,美作、尹予直轄領大幅增加、贊岐再無直轄領。
經過秋收後的檢地及此輪分封,備前一國有知行28.62萬石,領內大名級別家臣有2佔有6.76萬石,大身旗本家臣16人知行4.55萬石,大部分掌握在是浮田分家手中,秀家直接或間接控制17.31萬石。
備中一國知行22.79萬石,有大名級別家臣3人,分別是花房、藤堂、莊,總計佔有知行8.65萬石。
大身旗本及本土豪族17人,包括斑鳩平次、植木資富、平川親輪、小田隆清等合計佔有知行6.50萬石,
秀家直接或間接掌握知行7.64萬石。
贊岐一國有知行16.70萬石,有大名級別家臣4人,他們控制著15.95萬石的領地,大身旗本莊林一心控制7500石的領地,秀家沒有直接或間接控制的領地。
因幡一國亦郡1.53萬石,有大名級別家臣1人,秀家直接或間接控制3000石。
美作一國有知行18.54萬石,有大名級別家臣2家,掌握有知行4.45萬石。
另有豪族及大身旗本11人,掌握知行7.34萬石,秀家透過直接或間接掌控的知行領6.75萬石。
尹予有知行20.73萬石,有大名級別家臣3人,擁有知行合計6.7萬石,大身旗本及豪族眾13人,他們掌握知行3.18萬石,也就是說秀家直接或間接掌握的領國知行在10.85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