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人所認為的秦漢時期東海上的蓬萊國是琉球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而中原王朝第一次瞭解琉球是元超派兵進攻琉球,彼時琉球王國在記載上第一次和大島、古米、馬齒山等外島建立了“來朝入貢”的關係。
但這一朝貢關係只是按司之間的結盟關係,外島按司與沖繩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之後便是國人更加熟悉的三山時代,即在琉球本島上因為子嗣繼承權問題而分裂出的南山、中山、北山三國時期,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北山最弱。
此時因為琉球王國的分裂,國事衰微,與其他外司之間的從屬關係再次斷絕。
直到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歷史書上的隻言片語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
至1383年,北山王怕尼芝和南山王承察度也相繼嚮明朝進貢。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國開始嚮明朝朝貢,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直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三國才基本掌握建造能在海洋中航行的大船的技術,從而真正能對其他島嶼的進攻奠定基礎。
直到1429年,下克上而來巴志冒領中山王后接連征服南山和北山,以首裡城為王城,琉球國才再次統一。
永樂年間,明朝賜琉球王姓為尚氏,史稱“第一尚氏王朝”。根據琉球與明朝的藩屬關係,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
明成化五年,琉球國王尚德去世,國內發生內亂,王世子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
成化六年,伊是名島出身的宮中的御鎖側官內間金丸被群臣推舉為君,改名為尚圓。
其於成化七年以“世子”的身份嚮明朝報告“父喪”。成化八年,明朝使臣冊封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也是到了這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琉球的版圖才真正得到擴大。
1500年,尚真王平定八重山群島的遠彌計赤蜂之亂;1522年又平定與那國島鬼虎之亂。
1537年,尚清王率軍北伐,攻取奄美群島。琉球國終於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三省並三十六島”。
至此,很多大陸人記憶中那個佔據琉球列島,擁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琉球王國才真正建立成他們印象中的模樣。
不過很遺憾的是,此事的琉球王國雖然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廢除了殉葬習俗,但是其本質上依然是奴隸封建制王國。
名為琉球國王的商尚氏是琉球各個貴族的共主,其領內的的大貴族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與王一樣的特權,所謂的國王不過是各島、各部落的盟主,是比日本分封體制還要落後的封建社會。
在這種情況下,尚氏為了能加強中央集權,居然對領內下達了刀狩令,即禁止私人擁有兵器,從而確立了以王師為全國唯一合法武裝的制度。
但刀狩令也使得琉球軍事實力的衰退,也為後來慶長琉球之役中琉球戰敗埋下了伏筆。
隨後,琉球王國憑藉對明、對朝、對日、對南洋貿易,利用其海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實現了短暫的繁榮。
但是這樣的繁榮是虛假的,因為巨大的利益都被國王和貴族拿走了,底層的平民儘管已經廢除了殉葬,但是依舊屬於貴族的私產。
身為財產為老爺創造價值是他們生來的意義,至於貿易中分潤出來的利益卻是一點都沒拿到。
舉個例子:遠洋航行的水手在船隻上悶了這麼久,落地之後最常去的就是酒館與女閭,這是一筆非常客觀的財富。
為了伺候好世界各地而來的水手老爺們,首裡城內的女閭非常繁榮,但是其中所有的技術工作者都是奴隸的身份,一天到晚接客所能換來的只不過是一日兩餐飯食罷了。
而高階的女閭其中使用的胭脂水粉因為都是明國進口貨的原因,其中的技術工作者每天上班開始反而還倒欠貴族老爺水粉錢。
因為當時大航海時代已經展開,全球各地的水手匯聚在此,有許多歐洲水手從美洲和其他地區帶來了恐怖的疾病。
毫無衛生和自我保護概念的技術奴隸們在染病後並不會得到妥善的救治,而是直接被當做消耗品直接殺掉。
這個故事告訴你,當時的琉球王國雖然參照明朝建立了統一的王國,但是實際上不過是披著王國外衣的部落努力社會。
當時的琉球王國,並沒有很多明粉認知中的那麼美好。
與當時的琉球貴族相比,現在的資本家都算是善良的了,由此可見當時的民眾生活在多麼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