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親大人,我一定平盡全力守護好豐臣家。”秀家接收到秀吉的願望後也反過來再次給他施以承諾。
隨後秀家讓出一個身位,伸手邀請兩人入城“我已經在石山城內為父親大人和叔父大人準備好了屋舍和食物,請隨我來讓我略盡一些地主之誼吧。”
宇喜多家的本城在1581年發大洪水之前都是在這座石山城,其城下町在當時也是頗具規模。
可是後來因為發水的緣故,秀家將本城遷移至上道郡的岡山去,城下町也經歷了遷移,但是石山城下依舊有一部分城町成為石山城的附屬建築。
現在石山城成了宇喜多家的臨時本城,石山城下的城町自然也再次發展起來,好似上海浦東和外灘都沿著黃浦江向外發展。
當秀吉和秀長跟著秀家來到石山城下時,看到這粗狂的城池都有些驚訝,秀家也有些尷尬的說道“是在抱歉,由於岡山城正在修築的緣故,因此石山城作為我的暫時居城。城建自然是比不上父親大人的大坂城和叔父大人的北之莊城的,還請見諒。”
秀家說罷,用手指了旭川對岸的操山,那邊山頭的樹木已經基本被砍伐乾淨,正在根據長束正家的規劃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加上特製的粘合劑壘起石垣。
關於日本城建的建築種類有很多種,b站的王魯九班有明確的講解,岡山現在所用的就是最為經濟的亂石切。
簡單的來說就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嵌入到縫隙中,中間填充沙土或者其他更細小的石塊的一種壘城方法。
這種壘石的做法既經濟又快捷,畢竟如果像大坂和江戶一樣需要用大小相等的石塊壘成石垣可是要花費很大一番功夫的。
這也是長束正家多方思考之後,想出來的能節省材料和金錢的辦法。
但是亂世切有一個問題,就是其中作為填充物的依然是夯土,遇到長時間的雨水沖刷很容易出現垮塌的情況,如果只是平城也就罷了,秀家這修的可是山城,一旦出現垮塌可是要摔死人的。
因此秀家則利用後世的知識,給他帶來了明朝修建城池時候所用的糯米灰漿作為粘合劑的辦法,幫助他更快速更建築的壘起石垣。
至於說為什麼不直接開發出水泥和混凝土,這其實也是很多中穿越者經常犯的錯誤,總以為這些東西非常易得,動動嘴皮子就能生產出築城的利器,讓古人驚歎。
誠然日本倒是有很豐富的石灰和火山灰資源,黏土和石膏也是不缺,很適合混凝土的生產。
但是這個時候可沒有工業時代,自然界中的石灰、石膏和火山灰大多是塊狀,不能很輕易的被碾碎。
想要將這些原材料碾磨成可以混合城混凝土的模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與其這樣還不如用明國的土辦法,反正只是燒燒糯米混合沙土,比碾碎石頭方便多了。
當然也不是說秀家完全放棄了水泥和混凝土的生產,秀家在小範圍內依靠人力確實弄出了部分原材料,差不多一天也就後世大半袋水泥這麼多吧。
但是這樣的生產規模根本不足以滿足岡山城的修築工作,而水泥、生石膏都是不易儲存的物資,遇到潮溼的天氣很容易直接發生反應從而凝塊,因此都是有多少用多少算糯米沙土的一種補充。
兩人順著秀家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見旭川對岸操山上正在營建的城池。
秀吉向秀家提問道“其實岡山的修築方案我看到過,只是我想不明白,為什麼你要建在山上,天下馬上就要安定下來了,城的作用已經從守備的用途轉變為領主的身份地位的象徵。
與其費力不討好的建在山上,為什麼不建在平地上?這樣不僅工期更快,而且相關的費用還能節省一點。”
秀家對於秀吉所謂天下馬上就要安定下來的“屁話”是一個字都不信,當然在明面上卻這樣解釋的“孩兒比不得父親大人,能修築出那麼雄偉的天守閣,孩兒只能將臣修築在山上,利用山體本來的高度來增加我天守閣的高度。
況且岡山是備前中部唯一的凸起山體,將本城建築在這裡可以非常方便的縱覽備前的各郡的風景,可以監視岡山港的情況,乃是一處在適合不過的本城所在。
相反,如果我在石山城的原址上修築本城,有兩個問題,其一就是其所在的位置乃是御野郡,是備前最西邊的郡與備中交接,如果備中出現什麼問題我的城池首當其衝。
其二就是如果把城修築在石山城這裡,那麼東部的情況就會被岡山所阻擋。左右都是在山陽大道邊上築城,自然選一塊優勢更大的地塊築城了。”
秀吉聽秀家說的頭頭是道,也不再願意在對這個問題細究,反正花的是秀家自己的錢,他作為領主對這事兒確實不好細究。
於是他揮了揮手說道“你總是有這麼多大道理,不過既然你已經想明白了,那就按照你的想法做吧。”
秀吉和秀長跟隨秀家一道登上石山城,作為一座平城,其三之丸的高度已然比平地高處了十幾米,相當於5層樓的高度了。
但是正是站在石山城本丸,沒有了平地建築的阻隔,東岸岡山阻擋視線的情況確實更加明顯。
特別是為了修築天守而在操山上架起的竹臺,雖然未見天守的面貌,但是透過那竹臺已經能想象天守的全貌。
當初站在城下還沒有感覺,但是站在石山城本丸眺望那邊,想著操山上那4階5層天守的面貌,秀吉就有一種壓迫感有心而生。
他扭頭看了看秀長,uu看書發現他也皺著眉頭,便向他詢問意見。在得到一樣的想法之後這才明白秀家選在操山修築本城的用意。
他扭頭看了看身後的秀家,忍不住嘀咕道“小滑頭。”
秀家此刻已經不是小孩子了,而且自己的御館中還有女眷,再讓秀吉和秀長待在裡面總歸不太合適。
因此秀家將外館整理出一處偏院,讓秀吉和秀長在此居住,這裡距離石山城御殿評定間不遠,正是秀家和家老眾們平時處理政務的地方。
過去這裡堆疊了許多資料和檔案,秀家早已讓人全部搬遷到內館的庫房去了,就當趁秀吉再的這段日子,給家老們放段家,非急事不批奏。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