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完之後,秀家在美作經過檢地知行17.5萬石,秀家保有津山城附近4.2萬石直領知行,其餘盡數分封;
贊岐國全領檢地後知行合計13.8萬石,被秀家保留高松等3.54萬石石,其餘盡數分封;
備中國檢地後知行22.1萬石,被秀家保留倉敷等地合計13.2萬石領地,其餘盡數分封;
伊予東部、中部5郡未檢地前合計13萬石,被秀家保留新居、宇摩兩郡3.7萬石,其餘盡數分封;
伯耆未鑑地知行13.2萬石,秀家保有2000石,其餘盡數分封;因幡未檢地知行6萬石,秀家未作保有,全部分封;
備前檢地後知行24.5萬石,被秀家保有知行15.4萬石,其餘盡數分封。
宇喜多家全領已檢地領國+未檢地領國合計113.3萬石,秀家合計直轄知行40.04萬石。
萬石以上大名家臣領有本家知行合計65.35萬石,萬石以下2000石以上的豪族領有本家知行合計7.35萬石,2000石以下知行計入秀家直領統計。
綜合來看,宇喜多家的政治生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多少緩解,秀家的直轄領地,從原本的26萬石上升為40.24萬石,比例略微升到35%左右。
秀家麾下萬石以上的大名的頭部家臣,依然佔據著宇喜多家領內大部分領地,雖然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了57%,但是這個比例這對於家主的統治依然是極為不利的。
但是就目前來說秀家沒有非常好的辦法,秀家需要刻意的提拔新參眾去和老家臣打擂臺,必然會給予新參眾們比較高的賞賜。
而相對應的,為了更好的維持老家臣的心裡,對於以宇喜多詮家為首的老家臣們秀家對他們的轉封也是必要的。
秀家現在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透過對別子銅山的開採,儘可能的向那些不滿萬石的豪族手中換取相應的知行領地,使得自己的實際控制的領地儘可能的逼近40%。
秀家沒有指望自己可能控制家內半數以上的領地,這是戰國武家在擴張途中不可能避免的情況。
即便是摳摳搜搜如德川家康,其麾下萬石以上的大名人數依然戰具其知行數的6成以上,秀家現如今掌握的34%在日本戰國已經屬於極高的比例了。
秀家所要做的,不過是透過利益的交換,進一步向小領家臣換取知行,進而提高自己實際控制領地比例。
同時,透過拉攏大部分打擊小部分的戰略,完美的遊走於豪族之間。
畢竟本質上豪族不可能鐵板一塊,看起來宇喜多家的麾下的大名佔據了半數知行,實際上還是山頭林立、人心不齊的存在。
秀家刻意的提拔新參眾的目的,就是為了分化有些趨於同志的譜代家臣群體。
再補充幾點,首先伯耆、因幡、伊予三國都還沒有經過檢地。
根據以往的經驗,再多出個10%~20%是很有可能的,這就是5~6萬石左右的加增了。
贊岐領地只是在控制之初進行了初步檢地,現如今贊岐已經平靜1年多了,阿波和伊予等地的逃跑的民眾紛紛湧入贊岐躲避戰亂,贊岐的民力得到了進一步恢復。
備中、備前、美作三國大的檢地已經3年沒有實施了,以上四國作為宇喜多家的基本盤,看著這些年來的漲勢,怎麼著也能為秀家多出個5~6萬石左右的新開墾的荒地吧。
根據宇喜多家的《四田法案》,對於新確認封地的家臣,他們的領地在經過檢地之後依然按照官方表高進行確認。
而舊有的封地未經轉封的,亦虛充公3成為君主所有,其餘編入新的表高之中。
這一通操作下來,秀家最後獲得個7~8萬石的新領應該是可以預計的。
這樣的話,秀家直轄領地的數目就已經接近48萬石了,這樣看來秀控制的領地佔到宇喜多家領地總和就已經近4成。
如果算上不滿萬石的中等家臣和被秀家提拔起來鐵了心跟著秀家走的新參眾們,秀家有信心控制的領地絕對佔到了總知行數目的6成以上。
這樣的話,即便是譜代家臣如歷史上一樣發動騷動,秀家也無需忌諱什麼,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說不定反而可以削弱譜代家臣領地,增加自己對宇喜多家的掌控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