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備前宰相> 第三十八章 孤子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八章 孤子軍 (2 / 2)

常陸介就是指長船貞親,也是跟隨宇喜多直家起家的老人了。歷史上對於宇喜多三老的說法比較多變,但是一般是花房正幸、戶川秀安、岡利勝、長船貞親四人眾中組合。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長船貞親不屬於三老之一,在宇喜多家的地位也絕不弱於以上三人。

明石景親的這個提案得到了岡利勝的贊同,秀家對此則不置可否,他回覆道“我會回去之後詢問春宮亮的意見後再做判斷。”

秀家注意到此事天上的月亮早已高懸,已是深夜,再不休息就要影響第二天的趕路,於是讓倆人退下早做休息,有什麼事情回到京都再做佈置。

大軍於第二天再次從犬山出發,渡過木曾川進入美濃,這裡是雙方戰爭前期的主戰場,因此損毀的比較嚴重。

此刻依照後世的歷法來算已經8月底,作為日本糧倉的美濃正是金黃色水稻如海一般的時候,農民們應該開始準備秋收。

可是因為戰火的蹂躪,此刻東美濃的田地絲毫不見一絲的生氣,儘管戰爭已經停歇,陸續有衣衫襤褸的百姓回到自己在地頭的屋敷,但是地中沒有糧食的他們又怎麼能過活下去呢?

秀家本來以為,農民出身的秀吉會如歷史上的朱元璋一樣,體恤這些社會底層的農民。

但是事實上,秀吉在成為天下人之後,竭力的想要拋去自己的這個過去,認為這是自己不光彩的過去,對於日本農民的壓榨更甚了。

舉個例子,出身於1568年的豐臣秀次應該還是經歷過同年的困苦的。但是在成為關白之後,這個少年居然做出了刨開孕婦肚子取出胎兒觀察的惡劣舉動出來,絲毫沒有將底層百姓當做人來看待。

從信長岐阜天下布武以來,美濃已經整整一代人沒有經歷過戰亂了,濃尾的軍人都是將戰火燒到外境去,何時受過這樣的困苦。

秀家望著道路旁衣衫襤褸,跪在絕收稻田內的百姓,心中充滿了憐憫,上層人的爭權奪利,由他們提供最廣泛的兵員去出生入死,最終還要他們親身來替主家承受苦難。

對於日本社會來說,他們其實連“人”都不是,甚至比主家的戰馬都不如。

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他們就像韭菜一樣,認為割了一茬,總會來新的一茬的,畢竟無論在哪家大名治下生活都是這個樣子。

日本農民就像是被束縛在土地上的奴隸,遇到好心的領主,如果發生戰亂會被收攏進城內,成為守城的一部分。

遇到不願意搭理這群賤民的領主,他們只能往山上一跑隨後自生自滅。

你說什麼?為什麼不跑到別家去種地?

因為各國對於自己的領民尚且有一絲憐惜,對於他國來的亂民可是照死了去使喚。往往是安排他們去做最重的體力活或者直接扔到礦山去挖礦。

更重要的是,作為日本戰國最重要的資源——人力,離開領主保護的沒有身份的農民,往往會成為人口飯子的目標,最終整個家被拆散分開售賣。

總而言之,就是逃到別國去的生活真的不一定比在本國生活的好多少,還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

當時秀家沒有權利去替這群百姓申訴,因為秀家不是他們的領主,戰爭結束之後,秀家還沒有決定這些領地的歸屬,這些村莊、總村多由地頭、惣村頭統領,算是暫時直屬於秀吉的領地。

能夠決定他們生死命運的,只有那一個人罷了。

但是當秀家看到一個懵懂的孩子,身上只穿著一件破爛的褲襠的時候,秀家柔弱的內心終於還是被擊碎了。

秀家叫來了身後的明石景親,對著他吩咐道“濃尾百姓太苦了,薩摩守辛苦一下,集合一下凡是願意來本家過活的百姓,一律從津田坐船送到贊岐去。”

明石景親當即反駁道“主公,這不合規矩啊。”

確實不合規矩,如果秀家是獨立大名也就算了,作為羽柴家下屬的大名,秀家的這個操作就好似公然挖別人的牆角一樣,一旦引發了爭端告到秀吉那裡,捱罵的一定是秀家。

秀家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但是秀家的靈魂畢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儘管已經來到這裡十幾年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做人的底線,接受不了當下的部分三觀。

思考片刻之後,秀家對著明石景親說道“濃尾戰亂,定有許多孩童失去父母,你去各地仔細詢問一下,可有什麼孤兒的,將他們統一接到岡山來,有本家照顧他們長大。”

其實哪裡有什麼孤兒,即便有也只是寥寥少數而已,在這個亂世,失去父母的孤兒大多會被人F子拐走,並專賣出去,戰爭經歷了這麼久,真正的孤兒早就已經落入魔爪。

秀家的意思,其實是在讓明石景親去詢問那些帶著孩子的父母,在馬上要發生的大饑荒前,是否願意將孩子交給宇喜多家照顧。

秀家此次的吩咐說的異常堅定,他用不容置疑的眼神看著明石景親,對方看著他堅定的眼神,也明白主公的決定,於是嘆了口氣說的“臣知道了,臣會盡力收容那些孩子們的。”

正常情況下,你想要讓父母拋下他們的孩子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便是社會“賤民”也是有人倫感情的,只是此刻正是剛剛經歷了戰爭蹂躪的地方。

依照日本大名的尿性,即便是秀吉馬上分封了當地的領主,他不順勢收你一波秋稅已經很體恤你家的困苦了,你還指望主家救濟你?、

睡一覺吧,夢裡什麼都有。

即便是到了江戶幕府,幕府家對於直轄領的救濟也大多浮於表面,更別提去救濟旗下大名的的領民了。

對於幕府將軍和大名而言,只要這群“賤民”不鬧一揆,怎麼壓榨怎麼來。

而在戰國亂世,這群農民看到自己顆粒無收的田地,應該也清楚這一年會很難過,對於亂世而言,這些孩子反而成了累贅,不要以為“易子而食”只存在於故事中,生活往往比故事更加恐怖。

如果有可能的話,將孩子送出去,讓他們可以健康的成長,而讓自己來承受苦難,這或許正是另一種母愛。

秀家的這個無心舉動最初只是想要體現自己在亂世僅有的那一份良知,誰知居然從此成了定式,並在之後被子孫後代一直承襲下來,以這群失去父母的孩子為基礎,建立了一隻只忠於宇喜多宗家的軍隊——孤子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