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沒有辦法。當初因為這個而失敗,現在也會因為這個而失去再起的機會。”
而杜英的這句話,自然也讓韓伯覺得杜英大概會連帶著對他也很失望,他也失去了重要的價值。
結果韓伯沒有想到,杜英現在竟然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
至於杜英話中隱藏的意思,韓伯也聽出來了。
走淮南,自然是為了加強和淮南的聯絡,甚至建立起來和對巴蜀一樣的貿易網路,將淮南的世家豪強都拉上車,讓關中成為淮南暗中真正的掌控者。
都督今日名義上是考察長安的城市建設,把各個府衙的負責官吏都召集在一起,幾乎半數高層都跟在身後,但是實際上是為了向他們這些並不是關中盟出身的官員們吹風。
關中盟出身的官員,除了名義上還是朝廷屬官之外,和朝廷已經沒有多少關係,朝廷把封賞的權力一股腦丟給了杜英,杜英只要報上去一個花名冊就好,因此他們實際上應該說是杜英的屬官。
杜英說讓他們向東,他們會毫不猶豫的追隨,甚至還會問杜英:都督,東南和東北,我等也願為都督拿下。
身在長安久矣,韓伯他們都切身感受到都督府內部官吏們之間的競爭有多麼激烈。
尤其是這些人其實並沒有收到杜英明確的、具有指向性的命令,甚至於他們從杜英那裡得到的資訊只是隻言片語的提醒,乃至於隨口一說,他們都會琢磨都督這些話背後的意思,然後想辦法理出來一條思路並付諸實踐。
這也是為什麼杜英會驚訝的發現,很多自己隨口一說,都被他拋在腦後的想法,竟然真的在不久之後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當初的炭筆就是典型的例子。
關中官吏們這樣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大概也是促進關中經濟發展如此快速的原因之一。
官府都積極主動的為民謀福利了,百姓們自然只會更加積極。
當然,這種種勤奮,多半都出現在關中本地以及北方出身的官吏們身上。
大概也是因為這些官吏們都切身經受過戰亂離別之苦,因此都想要竭盡全力避免戰亂和官府不作為造成的災難在關中重演。
他們從杜英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們願意服從命令、舉一反三。
但是王坦之、韓伯這些非關中盟的官吏,或許會配合這些關中官吏們,做好分內之事,但面對關中的東出舉動,作何感想,杜英自己心裡都不是很清楚。
不過他倒是也拿捏的清,這些人心中可能的牽掛。
王坦之想著能夠振興太原王氏,所以杜英讓他去負責河東戰事的後勤;韓伯想著能夠擺脫自己近乎於寒門的身份,並且利用殷家和韓家現在越來越弱的話語權做些什麼,所以杜英把他擺在淮南;至於阮寧,杜英留給他的時間不多,若他還是渾渾噩噩、想法不清晰,那杜英大概會把他放在一個清閒職務上。
又或者直接把阮寧派遣回江左,充當關中和江左之間的傳話筒,也算是杜英對江左傳達一些善意。
這也是因為現在阮家在江左的聲望雖然有,但是權力卻甚至可能還不如韓伯所出身的殷家和韓家合力。
杜英還真沒必要一直供著無能之人。
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阮寧自己或許還是當局者迷,但王坦之已經看明白了,他不由得搖了搖頭。
越是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忠臣的,怕越是在悄悄的擺正自己的位置。
杜英便是在這樣做。
透過商貿蠶食巴蜀和淮南,已經把關中放在了和朝廷佔據天下對角且對立的位置上。